thumbnail (20).jpg

 

 

 

「悟」什麼?        文/劉志祥

生即因緣來,

死是因緣去;

不用來煩惱,

佛性永不死。

  悟是明白覺醒:「覺悟」、「執迷不悟」、「恍然大悟

問:入了道教之後,可否再參與佛教?兩者之間的宗旨有何不同?
法師:儒、釋、道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但道教與佛教卻有所不同。道教,一般而言,都推舉李老君為教主,也有信仰玉皇上帝為至尊的。但在佛教言,一切世間的變化,都是因果報應的結果,上帝之所以為上帝,是因為祂做了很多的善事,才會得到天人乃至上帝的果報。以因果而言,上帝也會生、老、病、死,做上帝,只是一個時間性罷了。雖然祂會保佑我們,但祂是不長久的,這叫無常。佛陀不講神、不神的東西,祂講覺悟,教我們如何離苦得樂。如果你認為信仰上帝很快樂,那你就去信;但如果你不想墮入輪迴的圈子,想要離苦得樂,那你一定要參與學佛的行列,生命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

問:佛法的「悟」,在悟什麼?
法師:悟分兩種:一種是明白「緣」,是心所變現來的。我們眼睛一睜開,就會看到很多的東西,看到種種現象,這就是所謂的緣。緣就是現象,這個現象,我們不了解它從何而來?從何去?也不了解它是怎麼生成的。山河大地、花、草、魚蝦、雲海等種種這些所看到的萬象,如此之多,但我們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這是我們要去參悟的。
   另一種則是悟明自己的佛性。我們這個肉體,不知什麼時候會死,死後到底是什麼?都沒有了呢?或是還要去輪迴?所以要覺悟:這個身體是假的,但我們的本性是真的,是無形無相的。另外,還要去覺悟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是空。確實去明白眼前分明存在的種種:佛陀為何說空?有沒有打誑語?要去悟這個。再來就是參悟:這個「我」到底是不死?還是生滅的?一直悟到我們的本性永遠不死,才算開始覺悟。

問:人,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法師: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廣欽老和尚說:「無來無去無代誌」「不來也不去」就是悟到我們本來的面目,生死兩樣都解脫了。我們本來的面目活活潑潑,蹦蹦跳跳,從來沒生過,也沒死過。「生」,因緣來,「死」,因緣去,不用煩惱,佛性永遠不死。

  有關人生得笑話,老王提前下班回家,發現老婆正和自己的老闆偷情,嚇得趕緊跑回公司,嘆道:「好險,差一點被老闆發現我早退!」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悟字究啥米

豁然開朗意

解迷克無常

直達快樂地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OIP (2).jpg

 

 

   生氣的代價      文/劉志祥 

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一時風平浪靜;

保持開心才健康,

真正福氣是靜氣。

    孔子說:“不遷怒,不貳過。”世界上最沒用的兩件事,一件是生氣,另一件還是生氣。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生氣,不過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生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燒壞自己的清醒。人生在世,與其浪費時間生氣,不如理順自己的氣。想開點,人活一輩子,開心最重要。

  幹嘛生氣?為啥生氣?有啥放不下?有啥想不通?生氣的源頭,在哪裡? 他人惹你,你就生氣嗎?如若他人帶著目的氣著你,你生氣就是正中下懷。他人傷你,你就生氣嗎?如若一個人根本就不把你在意,你再生氣也無濟於事。甭管為啥生氣,都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幹嘛生氣?生氣讓你鬱鬱寡歡,生氣讓你經常動怒,生氣讓你沒有好情緒,慢慢的生活就會被陰霾籠罩,快樂就會被悲傷代替!不要總生氣,遇事耐心點,把心放寬點,心情是自己的,千萬不要總讓那些不值得的人,隨意就能影響你!

  生氣,是最愚蠢的!生氣,本身並無意義。與惡人生氣,他能讓你感受災難的一面;與小人生氣,他會讓你變得小肚雞腸;與外人生氣,對你的生活毫無意義。

你要明白,惡人自有惡人磨,早晚會遭報應;小人跟誰都會算計,遲早會算計到自己頭上;外人更是與自己的生活無關,何必去浪費感情呢?每一次生氣,除了傷害別人之外,傷害最深的是自己。而且你能傷害到的,都是最在乎你的人;

   能讓你生氣的,全都是不在乎你的人不與家人生氣,家庭更和睦,萬事才興隆;不與朋友生氣,則海乃百川,有朋自遠方來;不與愛人生氣,則感情甜過蜂蜜,天長地久。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保持淡定從容。遭到別人詆毀,不生氣,置之不理,才是最聰明的舉動,最厲害的反擊。清者自清,又何懼流言蜚語呢?真的假不了,對的錯不了。

 《增廣資文》中曾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控制自己情緒的人,衝動是魔鬼,我們見到了太多因衝動而後悔終生的事,切記不能衝動。遇事切記不要斤斤計較,耿耿於懷。不生氣,才是我們的護身符。

擁有一個好心態,才是人生真正的贏家。

  保持開心,人才健康!心小,事情就大,心大,事情就小。《菜根譚》中說: 真正的福氣,其實是一個人的靜氣。保持內心的安靜,遇到什麼事情都能沉得住氣,微笑去面對所有問題。不生氣,避免出錯,不動怒,才能養生。這個世界,有啥解決不了的?是你的,總是你的,不是的,還會走的。珍惜你的人,不用你小心翼翼;不珍惜你的人,你和他白費口舌!

  不要動不動就生氣,尤其是那些個不在乎你,故意傷害你的人,你更不要和他發脾氣,你們此生沒有多少交集,遠離他,也是放過自己。別生氣,別動怒,別消極。對你好的人,你加倍還回去,不在乎你的人,不值得你生氣!學會平心靜氣,學會雲淡風輕,學會海納百川,越是不生氣,越有大格局。你的心態足夠好,你的一生足夠順!

  有關生氣的笑話。

王太太十分傷心地對朋友講:「氣死我了,我老公在外面找了一個情人。」

朋友勸慰她說:「事已至此,男人都有花花心,只要他改了就好了。」

王太太說:「他已向我保證,堅決與情人斷絕關係。」

朋友說:「那你還生這麼大的氣幹啥?」

王太太恨恨地說:「我氣的是,他找的情人比我還醜?」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震怒髮衝冠

岳飛美名傳

生氣瑣碎事

心痛傷腸肝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

R.jpg

 

 

 

  調整說話的距離      文/劉志祥

親密距離好感情,

個人距離有交情;

公眾距離剛認識,

社會距離同事情。

   我們與他人說話時,會採取不同的距離,親密的人必定越靠越近,泛泛之交可能越隔越遠,到底分寸如何拿捏?得好好琢磨。
  過去曾有個笑話,一位南美人和一位北美人交談,南美人不斷地前進,但北美人不斷地後退,結果兩個人的位置從大廳的一邊移到另一邊。 

  原來南美人習慣靠近對方,北美人習慣站得遠一點,雙方都不熟悉彼此的習慣,也產生了這種荒謬的狀況。 

不同距離代表的涵義 :

  人的生活,必定會受到空間的影響。人際關係的親疏程度,和彼此相處的空間距離,有密切的關係。像是看一對男女貼近的距離,不難猜測出,他們的感情發展到什麼階段,是熱情如火,或相敬如賓?

  掌握空間距離,也是成功溝通的要素之一。如果說話時採取了錯誤的距離,可能會破壞了彼此溝通的情緒。有位男生追求女生總是失利,他請一位朋友暗中觀察。朋友看了幾次男生約會的狀況,總算找到問題,原來男生過於害羞,不敢靠近女生,雙方至少隔了一隻手臂的長度,無形間降低了彼此產生火花的可能。 

  心理學家針對一般人的交談行為,研究出不同情況的空間距離,如果能好好掌握,必定可適當地發揮說話的效果。 

1、親密距離-稍近型(0.15公尺以內): 

  如果兩個人的距離在此範圍內,代表彼此間有非常親密的感情,如熱戀的情侶、父母疼愛小孩等,肢體語言往往比實際語言更能發揮效果。 

2、親密距離-稍遠型(0.15至0.45公尺):  

  這是關係密切的同伴所保持的距離,透露的訊息為「親切友好」,屬於友善的距離,只有彼此關係熟絡,如多年好友,才有可能走進這樣的距離。 

3、個人距離-稍近型(0.45至0.75公尺): 

  這是可以伸手抓住對方的距離,能夠看清楚對方的表情。雙方保持這種距離,表示彼此交情仍然不錯。如果與已結婚的異性處在這段距離內,可能會引起誤會。 

4、個人距離-稍遠型(0.75至1.20公尺): 

  雙方須同時伸手才能觸碰的距離,代表彼此僅有一般的交情,不算特別熟識。 

5、社會距離-接近型(1.20至2.10公尺): 

  這種距離已超過身體接觸的範圍,是辦公室人際關係適用的距離。 

6、社會距離-遠離型(2.10至3.60公尺): 

  這是工作時使用的距離,既不受別人影響,同時也方便聯絡。 

7、公眾距離-接近型(3.6至7.5公尺): 

  社交場合通常運用這種距離,也代表雙方剛認識,對彼此仍不了解。 

8、公眾距離-遠離型(超過7.5公尺):
  這是在公眾場合演說、發表報告所採用的距離,彼此並不會造成干擾。

  和不同人說話,得先思考和對方的關係,再採用適當的距離,就能有最明智的表現。

有關人生的笑話。

女兒哭著給母親打電話:「媽!老公現在還沒回來,一定有別的女人了!」

母親京輕聲的安慰說:「傻孩子!不會的!以後遇事別總往壞事想,也許是出車禍了!」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肺炎正猖狂

世人面死亡

保距一米半

恪守求安康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

憂鬱_難過 (1).png

 

 

 

憂鬱症有4大症狀 怎樣改善?     文/劉志祥

多愁善感憂鬱堆,

難專心記憶減退;

心情低落興趣缺,

失眠不安或嗜睡。

 憂鬱症的人就是「想太多」、「多愁善感」、「抗壓力太弱」⋯⋯即使在憂鬱症知識已經普及的現代,仍會多少聽聞人們對於憂鬱症的一些偏見或刻板印象。而當聽到有人說「最近心情好低落」、「對什麼事情都興趣缺缺」、「每天都覺得好累」等等,他們可能確實感到情緒憂鬱,然而是否就是罹患憂鬱症,則不盡然如此。

憂鬱症在現代似乎已成為一項常見的精神疾病。全世界有超過2.6億人受到憂鬱症的影響,女性較男性更易發生。那麼,憂鬱症到底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和改善?不只是情緒低落!憂鬱症有四大類

憂鬱症的相關症狀有許多種,遍及心理、生理、生活等各方面。

1. 情緒症狀:

  負面情緒:情緒持續低落,高興不起來;煩躁易怒、焦慮;異常的擔心與神經質。無價值感:認為自己不好、不如別人;失去做事動力;無助、無望,看不見未來的正向發展;對於生命的延續感到疑惑,甚至可能產生自殺的想法。

2. 行為症狀:

  對生活失去興趣:對許多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減少社交活動;常感疲累、無活力。疏於自我照顧:以往外表整潔、服裝儀容得體,或是在意自己外觀的人,此時可能變得邋遢,忽視自己外在形象與個人衛生。從事高風險行為:酗酒、吸毒,或是增加使用處方藥試圖緩解憂鬱的症狀。

3. 認知症狀:

  認知能力下降:難以專心;持續力與記憶力減退;思考與交談變遲緩,曾經覺得簡單的事如今做起來也變得困難。

4. 生理症狀:

  睡眠問題:失眠、整夜睡眠不安、早醒或嗜睡。

身體變化:頭痛、身體疼痛;食慾以及體重改變,可能不覺得飢餓而不經意變瘦,也可能過度進食而變胖。

 憂鬱症的三大治療、改善方法

一、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主要是利用「談話」來進行治療。對於輕鬱症,可以單獨用這種方法;對於嚴重的憂鬱症,則可以合併藥物一起治療。心理治療的對象可以只針對一位患者,但也能多人同時進行,如婚姻與家族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等。

二、生理治療:

在治療憂鬱症上,藥物治療是目前最普遍採取的方式。常見抗憂鬱藥物包括三環抗鬱劑(TCA)、四環抗鬱劑 (TeCA)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NRI)等。然而藥物並非對每個人都有效,且所有藥物的益處與風險常相伴並存。

三、自然療法:

 1.運動:每週進行3~5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可以促進體內產生改善情緒的荷爾蒙內啡肽。

2. 改變行為:避免飲酒吸毒可以緩解憂鬱症狀惡化;學習說不,避免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情況感到不知所措;保持良好的自我照顧,像是健康飲食或參與愉快的活動。

3.光療:暴露在白光下可以幫助調節情緒,改善憂鬱症。此療法主要用於季節性情緒失調症。

4.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以攝取豐富的全穀類、植物性食物和橄欖油,以及適量的魚、乳製品和紅酒為基礎。一項針對西班牙年輕人的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可以減少憂鬱症的發生。地中海飲食中富含維生素B,而維生素B在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的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進而幫助改善心理健康與情緒。

5. 食用補品:食用如S-腺苷甲硫氨酸(SAMe)、5-羥色氨酸(5-HTP)、聖約翰草、Omega-3脂肪酸、含維生素B或維生素D的維他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聖約翰草在歐洲被用作抗憂鬱藥物,但在美國並沒有獲得批准,在研究上也同時擁有正負評價。有些療法並沒有充分的研究證明其對於憂鬱症的實際療效如何,另有些食品可能在一些國家未被批准採用,因此治療時應配合醫事人員的指示。

  有關打疫苗笑話,有位阿婆到醫院注射莫德納疫苗,注射完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問護理人員說:「國外注射疫苗督有發錢、發獎品、摸彩等,我們有什麼?」

護理人員告訴阿婆說:「妳打的是〝沒得拿′(莫德納)。」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憂鬱症狀常

愁多心頭慌

記憶力驟減

失眠迄天光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

216274298_1147213222372369_867329253287009268_n.jpg

 

 

 

 

  有緣,不推、無緣,不求       文/劉志祥

生活有苦樂,

人生有起落;

懂揮袖從容,

暖笑得快樂。

  生活,有苦樂。人生,有起落。學會揮袖從容,暖笑無殤。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任何事情,總有答案。與其煩惱,不如順其自然。

  命運不會虧欠誰,看開了,誰的頭頂都有一片藍天;看淡了,誰的心中都有一片花海。世上之事,就是這樣,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盼也無用,求也無益。
有緣,不推,無緣,不求。來的,歡迎,去的,目送。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百毒不侵的內心,往往會被一句簡單的安慰打敗,刀槍不入的偽裝,常常在懂你人的面前徹底投降。活在世上,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痛苦難受都得自己承受,沒人能真正理解你,石頭沒砸在他腳上,他永遠體會不到有多疼,人生路上,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能幫你的,只有自己。

  緣,不推;無緣,不求;來的,歡迎;去的,目送;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盡己力,聽天命,無愧于心,不惑於情,順勢而為,隨遇而安,知錯就改,迷途知返,在喜歡自己的人身上用心,在不喜歡自己的人身上健忘。

  對曾經珍惜自己的人說謝謝,記得他們的真誠與付出,孤獨的時候陪伴,失落的時候鼓勵,哭泣的時候擁抱,難過的時候微笑。

  無需告訴每個人,艱難的日子是如何熬過來的,大多數人都看你飛得高不高,

很少人在意你飛得累不累,所以,做該做的事,走該走的路,不退縮,不動搖,

無論多難,也要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

  眼前的,好好珍惜,該來的,欣然接受,過去的,坦然面對。

有關人生得笑話,幾個小孩在討論家裡怎麼致富的。

小雄說:「我爺爺是靠房地產翻身的。」

小台說:「「我爺爺是靠股票翻身的。」

小灣說:「我爺爺是靠創業翻身的。」

阿呆支支吾吾的說:「我爺爺是靠外傭才能翻身的。」

 

感謝出外人贈雌回應分享

宿緣早存在

歡欣迎去來

強求自惹痛

萬事皆看開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

2-1-Suka-Menyontek.jpg

 

 

 

   孩子學寫字,先做好基本功         文/劉志祥

塗鴉為寫字打底,

先畫畫字再寫字:

認知漸趨向成熟,

寫字便水到渠成。

精準思考與整合操作,才算會寫:

  更精確地來說,感覺統合專家高麗芷在《感覺統合》(信誼)一書中指出:在完成「寫字」這個動作之前,孩子要透過眼睛瞭解字的大小、形狀及紙筆的位置關係,再透過手部的觸覺及運動覺,正確感覺手中的筆,並能使出適度的力量。

其次,前庭平衡系統也要發展健全,手部抓握才能收放自如,身軀及手臂才能維持正確的姿勢,使手指及手腕能靈活的活動;另外,手指的小肌肉彼此要能夠協調,才能維持正確的握筆方式;在認知發展上,孩子要具有方向感,能分清左右、上下、前後等位置關係,才能寫出正確的筆順。

塗鴉為寫字打底,先畫字再寫字:

  好消息是,學寫字的發展過程與畫畫類似,1歲左右的孩子就會手握筆在紙上亂點亂塗,畫出沒有意義的線條;接下來變成較有組織的塗鴉,且不斷重複書寫,慢慢學習控制手的運筆。在能夠進行畫直線、橫線、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比較精細的塗鴉後,4歲至8歲之間才開始畫出「像樣」的圖畫。

  有「書畫同源」之稱的中國字是由許多不同的點、線、撇、鉤等組成的,比線形、各種形狀更複雜;要能夠「寫字」,孩子必須有能力分辨字的結構,再將每種結構「畫」出來,並組合在一起,才算會「寫」。

認知趨向成熟,寫字水到渠成:

  在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大人擔心的怪現象,例如由於知覺和對物體的方向的觀察不夠,寫的字會有左右相反的情形,例如「由」寫成「甲」等,但這會隨著空間概念的漸趨成熟而自行消除。當了解上下、左右、前後等相關位置,字形才易端正,字的左右大小搭配、長線短線的比例與位置才會正確。就像古人習字時臨摹字帖與描紅,也與空間位置的學習有關。

  大約5歲半左右,才具有預備學習寫字的成熟度,再經過良好的指導,就可以把筆拿得很好。但是會執筆和會寫字是兩回事,在還沒有發展到執筆寫字的階段,就要學寫字會適得其反。也許剛開始「寫」得很勤快,但之後會出現握姿不良、施力不當、筆順不佳、出現挫折感等問題,但是大人卻誤以為孩子懶得寫字而加重「罰寫」,這讓孩子用更多時間去做能力不足以應付的事,只會更痛恨寫字喔!

基本功,從生活遊戲開始:

  坐姿時背的挺直、頭頸的位置、雙腳的平穩著地等,都會影響寫字的耐力與能力。玩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發展,讓手抓握自如,背部能維持筆直穩定的姿勢,手指、手腕、手肘皆能靈活協調。

  玩沙、跳繩、跳床等,則讓手腳多活動,增進身體兩側的整合能力。堆積木、串珠、玩拼圖、穿線、玩黏土則可培養手眼協調、手指靈活、視覺區辨等技巧。

塗鴉,發現書畫的可能:

  讓孩子隨心所欲畫畫,並熟悉各種基本筆畫,例如︰點、橫線、直線、斜線、圓形、三角形等各種圖形,或用遊戲引導孩子畫下雨、畫好多氣球的天空等,可增加手指和手腕的運動,促進小肌肉的控制能力,並發展握筆技巧和語文表達的能力。

   孩子塗鴉的信心與意願會因為爸媽的反應而改變,爸媽不必急著說「寫得對」「畫得好」,只需在遊戲的氣氛中配合畫面文字的說明,讓孩子自動自發的進行。畫得歪斜或不像都無所謂,重點是孩子能享受遊戲的趣味,爸媽也能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他分享喜悅和成果。

畫畫畫字,要從大空間到小空間:

  把遊戲室四周貼滿白紙,或準備一面大木板貼滿白紙讓孩子畫畫,有些媽媽還利用浴室整片磁磚牆好洗好擦的特性呢!最常見就是準備不同大小、各種質地的紙,再墊些厚紙,以免孩子用力過猛戳破;紙上不要有格子或底線,這些限制對孩子沒有意義。先在比較大的空間裏塗鴉或「畫」字,等到畫得不錯了,再在較小的空間裏用較細的筆寫字。

有關人生的笑話,董至成去科技廠面試。

主管問:「你懂製程嗎?」

董至成說:「對!」

主管問:「你懂什麼?」

董至成說:「至成。」

主管再問:「什麼製程?」

董至成說:「董」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歪握彩色筆

揮灑自天地

塗鴉孩童歡

實為字打底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

15614888344_c42b1060ba_z.jpg

 

 

 

  人生真的是無常的       文/劉志祥

人生無常是真理,

無常並非沒希望;

不是結束都沒有,

無常反而創圓滿。

 世間有人聽到無常,心中常常會閃過一絲的淒涼,好像一切事物終歸變壞,一切努力都是枉然,覺得死後一切都無,生命沒有價值,於是生活沒有重心,日子一天過一天,漫無目標。還有些人,當聽到無常,心想:既然凡事無常,歡樂稍縱即逝,何不趕快及時行樂?於是天天放縱自己於財、色、名、食、睡五欲中,藉虛妄的歡樂,填補自己心中的空虛及不安,然而當歡樂過後,反帶給自己更加地空虛寂寞與不安。

  這些人,都只是知道片面的無常,或是對無常有所誤解,既然無常是生命的真相,對無常沒有正確的認識,就不會對生命有正確的了解;如此,必然存在許多 現實與理想的衝突;而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就是生命苦的根源。所以正確地認識無常,是圓滿生命的開始。

  什麼是無常?常是永恆不變,無常就是凡事都會改變,眾生的心念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而心念在變,因緣在變,所以週遭事物也一直在變。在這變的當中,消極的人選擇逃避、放逸;而積極的人,卻在這無常幻化的境界中,藉著無常的道理,運用因緣法,積極地創造、建立善的緣起,改變自己的生命,並利用這短暫的生命自利利他,覺悟有情、啟發大眾的善根,使大眾遠離虛妄與痛苦,乃至契悟這念常住不滅的真心。

   和親友道別時,一定會說再見,似乎是一種保障,確保還會有『再見』的一天。如果,這一句『再見』變成了『後會無期』,你,會怎麼想?這是一種對生命很深的領悟吧!我想。

  一句『後會無期』道盡人世間對聚散的惘然及無可奈何。這世界上有多少人,是我們永遠不會再碰到的?每天擦身而過的路人多如繁星,是否有人想過,我們彼此間眼光交會的剎那,可能是我們這輩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交集?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再相見了。不論你對他是印象深刻,抑或已不復記憶,甚或你們是天天在網上、信上知心相交的好友。

   舊地可再重遊,故人卻不可復見。即使對陌生人都是一種悵然,何況是相知甚許的好友、親人、另一半?好好珍惜和每個人共渡的每一秒,那都會成為你們永不再相見的痛之後的另一份感傷的美好。

  有關無常的笑話。

老婆說:「結婚前,我們約會時,你總是說,心中小鹿亂撞,現在還小鹿亂撞嗎?」

老公說:「小鹿早就撞死了!」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無常人生真

漂泊心亂紛

變中擇恆定

積極立善根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

OIP (5).jpg

 

 

 

              快樂是什麼?   文/劉志祥

一點點關心,

一點點問候;

心中充滿愛,

自然會快樂。

   很多時候,人總會陷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問自已,問他人,為什麼我不快樂?為什麼有人很快樂?我要的快樂在那裏?立著想,躺著想,倒著想,什麼情況下人才會快樂?有錢有閒的人?有權有勢的人?有才有能的人?到底人一生在追求的快樂境界是什麼?

  快樂是長期安康、內心平靜、以及對生活滿足的感受。我們都恆時在追求它。當我們只是嚐到一點快樂,我們希望它永遠持續。

   人們經常把愉悅跟快樂搞混。我們通常覺得如果能吃到美食,穿昂貴的衣服,總是享樂,我們就會快樂。但不知道為什麼最後老是事與願違。我們也常想如果我們能滿足所有的需要跟欲求,我們就會快樂。但實際上,只想到自己卻帶來孤獨跟憂鬱。
  有時候跟自己的念頭與情緒獨處讓人不舒服,所以我們在音樂、電玩、食物、跟事業上轉移注意力。可是這並不能讓我們真正跟他人連結,也不能提供真正的快樂感受。
  想要快樂,想要跟他人連結時,我們經常使用社群網站。我們可能從別人給我們的自拍照按讚、或網友的訊息中得到短暫的一陣子愉悅,但這只會讓我們想要更多。我們老是看手機,焦慮地等待下一個「補丁」,但不管收到多少讚或訊息,我們不知怎地最後卻覺得跟他人更缺少連結了。
  佛陀說,真正快樂的最大來源就是珍愛他人:當我們真誠地關心他人的福祉與快樂時,我們的心變得溫暖、開放,並且與他人連結,同時我們自己產生真實無欺的安康感受。我們甚至從身體層面覺得更好了。因為關心他人的快樂,我們試著盡力幫助他們,並且避免做任何可能傷害他人的事情。這創造出信任的友誼,而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靠著家人與朋友的情緒支持,我們找到面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的力量。

  一個文學家可能會如此描述「快樂」:藝術家的快樂是欣慰地望著自己剛剛完成的作品;醫生的快樂是在艱難的手術後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商人的快樂是開張大吉、財源滾滾;教師的快樂是培育了成材的學生;員警的快樂是制止了一樁暴力事件……。

   這種對快樂的描述失於模糊和偏頗,但它抓住了重要的一點:只要滿足了我們內心的需求,那一刻我們就能得到快樂。而不同的社會角色有不同的內心需求;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生活階段,我們的內心需求都是不一樣的。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著作《動機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動力。當我們最迫切的需要得到滿足,外在的滿足轉化為內在的滿足,我們就感受到快樂。

   至於生理學家,則把快樂視為一種化學物質「多巴胺」(Dopamine)分泌的結果。多巴胺是一種丘腦分泌物,主要負責傳遞興奮及開心的資訊。生理學家發現,當我們感受到快樂的時候,大腦會源源不斷地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等多種物質。所以,我們去購物,或者陷入愛情,感受到興奮、喜悅、陶醉,都是因為多巴胺這些分泌物的緣故。

禪修大師則認為:快樂是一種心態,由看事物的視角決定,而不是由外在的需求得到滿足來決定。「就算一切欲望都滿足了,也不會帶來快樂,而是創造新的欲望,或者更有可能是無所謂、厭惡,甚至憂鬱……快樂應該是一種內在充滿成就感的狀態,而不是對外在事物無盡的欲求。」馬修·李卡德說。簡單地說,快樂是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和分析的結果。

  不過,我認為一點點的關心,一點點的問候,讓心中充滿愛;有愛的人,自然就會快樂,就會感覺幸福與滿足。學習釋放你的愛,讓你快樂,也讓別人一起快樂。快樂是什麼?快樂是妳心中有愛。

  有關人生的笑話。

老師向小明說:「請解釋『真相大白』的意思?」

小明說:「從前有個人生一個兒子取名『大白』,第二年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小白』,外婆來時抱著小白說,『真像大白啊』」。

 

感謝出外贈詩回應分享

問啥是黑皮

標準不齊一

歡欣心愉悅

思及笑嘻嘻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

91791B1053DAw600h315.jpeg

 

 

 

 

  麻煩別人,要懂得感恩!      文/劉志祥

學會向別人求助,

開闊自己大眼界;

成為更好的自己,

麻煩別人要感謝。

  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好的關係,是可以相互“麻煩”的,大家彼此溫暖,相互幫助,這樣才能使關係更加親密。只要不是太過分的要求,都可以放心的“麻煩”。最怕的就是:你不說,我不問。

很多關係就這樣慢慢變得生疏,直到再也無法親近了。懂得求助,是一種智慧!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總有困難和困惑,這時候,懂得向身邊的人求助,其實是一種了不起的智慧。胡適十幾歲的時候被送往上海讀書,母親不放心,送他到車站的時候說:你要去到更大的世界了,我再也幫不了你,自己去闖蕩吧,送你四個字——學會求助。

   多年以後,回想起這四個字,胡適才開始明白母親的睿智。每個人都渴望被需要,只要不是太過分的要求,別人一定樂意幫你一把,對幫助者而言,這也是一種快樂。

   學會向別人求助,某種意義上也是在擴充自己的交際圈,開闊自己的眼界,成為更好的自己。亞里士多德曾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無法完全脫離社會而單獨生存,你不想麻煩別人,就需要獨自承擔很多東西,包括挫敗。好的感情,都是互相麻煩出來的。彼此麻煩,有來有往,感情才能變得深厚起來。

   麻煩別人,要懂得感恩!《禮記·曲禮上》講:“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好的關係從來不是單向的,一定是有互動的過程。心懷感恩,彼此幫助,關係才能長久。胡適和陳寅恪是很好的朋友。陳寅恪有一年應聘英國的牛津大學教授,牛津大學方面沒有完全放心,胡適就寫了一封長信,打消了美國人的疑慮;陳寅恪生病的時沒錢治病,雖然胡適當時已經卸任駐美大使,薪資微薄,但依然寄去了一千美元作為醫療費;後來胡適競選文化院院長,陳寅恪特地跑到重慶去投胡適一票。

   兩人在學術交流上也不分彼此,有求必應,相互幫助,成就了一段佳話。好的關係,一定是相互麻煩的,一方付出,一方感恩,只有這樣感情才能長久。

得的是好處,欠的是人情。好處易還,人情難報,滴水之恩,當思湧泉,這叫懂得感恩。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當孩子不麻煩你的時候,可能已經長大成人遠離了你;

當父母不再麻煩你的時候,可能已經不在人世;當愛人不麻煩你的時候,可能已經去麻煩別人了;當朋友不再麻煩你的時候,可能你們之間已有了隔閡。

  其實信任你的人,從來不會輕易拒絕你。因為能被在乎的人麻煩和需要,本身就是一件讓人倍感欣慰的事情。好的感情,都是互相“麻煩”出來的。偶爾向身邊人求助,並不會換來他人的責怪和抱怨。一路上有你,被你“麻煩”我樂意。

也許,這就是陪伴的意義。

有關麻煩的笑話,有一家人大哥叫「閉嘴」二哥叫「禮貌」最小的叫「麻煩」,
有一天他們出去玩,結果麻煩不見了,二哥禮貌在家裡等大哥。
大哥跑到警察局說:「警察我要報案。」

警察問:「你叫什麼名字。」
大哥說:「閉嘴!」

警察生氣:「說你的禮貌到哪裡去了!」
大哥說:「禮貌在家裡等我。」

警察說:「你純心自找麻煩。」
大哥說:「:對啊!你怎麼知道!」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吃人一小口

當知還大斗

受施常感恩

回饋續接手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6564081573_6f379bba20_z.jpg

 

 

 

  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文/劉志祥

你如果盛開,

蝴蝶自然來。

你假如精彩,

天自有安排。

  生命中的「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不是指「命中注定」,而是指這一切的發生都是為你而打造,這一切指的是困境的來臨及無常的發生。

  生命的意義不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透過不斷的回應這一切,並通過所有的回應,來產生能夠讓我們成長及活出精彩人生的體驗值。事情的發生或許是早已注定,但事情的結果卻是不確性及不可預知的,端看你如何去回應。
  上天不決定你的命運,但可以給予你勇氣與力量。上天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丟給你許多問題,讓你自己親身去體驗,最後你會發現,答案不在遠方、不在終點、不在未來,甚至根本沒有,而是在過程、在當下,甚至體驗這件事就是答案。
   即然未來是不可預測,那何不相信自已,多愛自己,堅信「凡事皆有可能,何不多嘗試多體驗一下」,畢竟這是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及混沌理論(進化過程)的核心理論。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是一生回想與生命計畫比較的結果。人有將死的預知能力,這段時間他會昏昏沈沈,其實是開始在做今生的回顧檢討,檢討後就會安詳而去。最後要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覺悟,然後帶著學習及醒悟的成果離開人世,完滿結束這一世重啟下一世。

  千萬記得,絕對不能自殺,就像貿然電腦關機或當機,那會讓很多重要資訊丟失,然後帶著不完整的資訊重生。宇宙是一個大的遊戲場,六道輪迴就好比每個升級關卡,靈魂在不同的關卡中,通過業力(控制命運的力量)不斷的互動和體驗。雖然遊戲結束了可以重來,但如果技藝不提高,總是會死在同一等級而升不了關。

   業力就像電腦桌前那個遊戲者的遊戲功力,它不會消失,永遠跟著你輪迴,它可以進步提升,當然也會墮落退步。生命的意義,是為了練就一個遊戲者的強大遊戲功力,困境就像「難度選項」模式,難度越高就困境越多,當然成長就進步越快。

   所有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六親情緣,就像遊戲中的金幣,可以當時用,但是過後就全歸零,正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每個靈魂都值得被寵愛,喜愛自己不是那種自私不顧別人只愛自己的愛,而是全然接納自己並且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的愛。當一個人能愛自己並做好自己之後,就能用更好的狀態去面對未來。

   當你愛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後,你就可以義無反顧的去愛,這時你不但不怕被傷害被欺騙,你早己經得到愛情,不管結果如何。體驗愛,不需要結果來證明。自己內心夠強大,夠自由,就不需要去取悅別人。所以,你若盛開,蝴

有關人生的笑話。

一位男士說:「我真不懂,為什麼法律規定一個男人只能有一個太太?」

另一位男士回答:「你肯定是單身漢!你結婚之後就會發現…其實這條法律是保護男人的。」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命雖天注定

泰半靠經營

留著青山在

力拼自會贏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