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白龍庵廟五福大帝得道紀念日

 鳳山白龍庵廟五福大帝得道紀念日

鳳山白龍庵廟五福大帝得道紀念日

 鳳山白龍庵廟五福大帝得道紀念日

鳳山白龍庵廟五福大帝得道紀念日

 鳳山白龍庵廟主任委員王茂松、副主任委員劉志祥、立法委員許智傑共同率領一同參拜

鳳山白龍庵廟五福大帝得道紀念日

鳳山白龍庵廟主任委員王茂松、副主任委員劉志祥、立法委員許智傑共同率領一同參拜

鳳山白龍庵廟五福大帝得道紀念日

粽神保佑端午節快樂

鳳山白龍庵廟五福大帝得道紀念日

鳳山白龍庵廟五福大帝得道紀念日

 

 

 

 

    鳳山白龍庵廟五福大帝得道紀念日    文/鳳山白龍庵副主委  劉志祥老師

五福大帝得道日,

適逢端午佳時節;

白龍庵廟齊參拜,

祈求國安人和諧。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也是五福大帝得道日,上午九點半, 鳳山白龍庵廟主任委員王茂松、副主任委員劉志祥、立法委員許智傑共同率領管理委員會委員、信徒、許智傑立委秘書黃鴻遠一同參拜,祈求天佑世界台灣、國泰民安,政事通達,百姓和順,經濟發達,AI科技島國發光。

  五福大帝是源自於古代福州的信仰,又稱為五靈公,這個信仰體系有著非常龐大的架構,以五福大帝為中心,下轄文武官吏,同時又帶有類似城隍爺的司法神明特質,現在流行於台灣各地的八家將,也是由五福大帝的信仰而來,據傳八家將是五福大帝的部將。

   端午節是五靈公得道日,背後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據傳古代福州有五位秀才相約進省城考試,夜宿於省城外的廟宇。當夜,五位好友聽到廟中神明對話,得知玉皇上帝將降下懲罰,散播瘟毒於井水之中,讓百姓因瘟疫而亡者。五位秀才得知後決定拯救百姓,但為避免大家不相信,因而在留書後投井身亡,以自身之死,提醒所有人不可飲用有毒的井水。玉皇上帝得知後遂封五人為五福大帝,分別是:顯靈公張元伯,應靈公鍾士秀,宣靈公劉元達,揚靈公史文業,振靈公趙公明。為了五尊靈公姓名暨屬何靈公好記,避免混淆不清,我特把祂們編寫一小文,以享信眾:「選(顯)張元伯,因(應)總是秀(鍾士秀),宜留(劉)元達,揚始文耶(史文業),正(振)照功名(趙公明)。」五靈公捨身投井那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所以這一天就被視為五福大帝得道日。

   五靈公的職責原本是提醒有人散佈瘟疫,但後來漸漸轉變成送走瘟疫,自古在福州每逢瘟疫流行,都會請五福大帝遶境除瘟,並建造王船將瘟疫送出海。清朝中葉,台南地區發生瘟疫,當時以福州人為主的官兵就從福州白龍庵分靈五靈公香火來台,被視為現在白龍庵一脈香火的起源。時至今日,五福大帝已成為台灣香火傳播極廣的信仰體系,信眾遍佈海內外。

  關於「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和《洪範》。五福的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

「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壽數綿長;

「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內心安寧;

「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順應自然;

「善終」是安詳離世而且飾終以禮。

  除了五位主神之外,還有著名的八家將,均寄託了百姓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五月初五是端午,神明祝福已上路;財神運財走水路,福神空降最神速;喜神報喜上大路,驚喜連連在端午;愛神變出浪漫屋,五福大帝心中駐!

有關人間的笑話

某國小上課時。

王老師問小昌:「你最喜歡的詩人是誰?」

小昌說:「屈原。」

王老師問:「為什麼?都讀過屈原的哪些詩,是《離騷》嗎?」

小昌像搖鈴鼓搖了搖頭。

大家疑惑的問:「不是,那為什麼?」

小昌說:「因為屈原最有良心,別的詩人一死,就留下一大堆詩給我們背,屈原一死,給我們留下三天端午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