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清明節掃墓曾祖父母墳墓
土地神(后土)
燒紙錢
攪拌紙錢讓它完全然燒
山明水秀
休憩
擲筊看祖先是否吃飽了
整理墓地
割草
整理墓地
土地神(后土)
祖母墳墓
祖母墳墓
燒紙錢
2025清明節掃墓 文/ 劉志祥
清明掃墓返家鄉,
祭拜祖先三柱香;
水果鮮花為祭品,
慎終追遠自思量。
四月四日清明節,我與兒建良醫師,與堂弟、姪兒、上潭頭山掃墓。天上滿是微雲,時有青天透露,日光也遮不住,斑斕照晒在樹林間,遠遠的青山,在白雲堆裏忽隱忽現,那附近幾朵紫色的喇叭花,在綠葉子叢中探出頭微笑,是一個很愜意的早晨,這時空氣“清”新,風景“明”麗,真是“清明”。
掃墓,是東亞的傳統習俗,日本人稱お盆,台灣人稱培墓(puē-bōng)或掃墓(sàu-bōng),客家人則呼為掛紙(kuì-tsuá)、廣東人言為拜山、行青。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的祭祖活動,也含有慎終追遠的意味。日本人掃墓的日子主要有有,お盆(盂蘭盆節)、春分、秋分及逝者的忌日。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後來改為在清明節,現在中國北方部分地區仍然在寒食節祭祖,部份地區亦有在春分和秋分掃墓者。
台灣並不一定要在哪一個日子掃墓,因為要集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所以在清明或前後五至十日是很普遍的事情。因為臺灣政府規定清明節當日放假,配合掃墓而有清明節連假期,今年是四月三日至六日連假,「清明連假樂翻天,遙念追思拜祖先;祭拜墓前供祭品,闔家保佑平安先。」
台灣習俗,通常掃墓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果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墳、新葬、撿骨或家族成員榮登金榜,如考取知名大學、高普考及格或結婚、添丁,才會「培墓」。
少數台灣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茶與香菸等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
清掃通常這是掃墓一開始最麻煩且費事的工作,由於經過了一整年,墳墓上會長出許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甚至經過颱風後樹倒或傾斜。除非是新一代有專人定期清掃管理的花園公墓,不然祖先墳墓會雜草叢生,甚至林蔭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清掃、整理。
台灣人用紅黃青白靛等五色墓紙,客家人用黃嘏紙(黃色墓紙),如無墓紙則使用金白錢(黃色、白色的長條狀紙錢),掃墓時將邊緣直順的墓紙用小石頭或土塊壓在祖墳的周遭。而邊緣有鋸齒、中間有裂縫的墓紙則正面朝上,用小石頭整疊壓在墓碑上。
擺放祭品,以鮮花、清水、點一對紅蠟燭、冷食食物潤餅、水果(不用番石榴、蕃茄,據說古時此二果常於如廁時生長。不用代表「旺來」的鳳梨。不用貌似釋迦佛頭的釋迦。)、紙錢〈九金給祖先、百金給土地公,若祖先做神也要給百金〉。
先拜土地神(后土):請求土地神保護祖墳的安全完好,保護墓主的安全,故拜土地神是掃墓中相當重要的事。再祭祖,跟祖先溝通。
祭祖時每人手持三炷香,一是代表敬天、二是敬地、三是敬祖先,如果不畏天敬祖,頭上沒有神明,人們的心中就沒一把尺,就會無法無天,祭祖也是掃墓最大用意。台灣傳統世族家庭觀念重地為了維繫長久家族的優良傳統,來承先啟後祖先去世後仍於九泉監看子孫的表現,透過清明掃墓,後代子孫藉禱詞向祖先報告自己成就,確實不辱祖先教誨,祖先也才能保佑後代子孫。
有些人會敬三次酒,大約十到二十分鐘,表酒過三巡,這是神靈們的用膳時間。燒紙錢之前都要作折紙錢的動作,這是為了避免發生不完全燃燒。燒差不多後酹(稱為顏(ghàn灑)錢」,將清水或酒、茶圍澆香爐一圈,以台語說:「顏(ghàn灑)一個圓,家內平安大賺錢」,代表圓圓滿滿結束。最後收祭品,完成清明掃墓。
有關掃墓的笑話。
王大叔去掃墓,感嘆:「現在的纸錢做得跟真的一樣,燒的時候還真有點莫名的心疼。」一陣苦笑之後……。
妻子来電話說:「你不是去上墳了嗎?怎麽没带上桌上的纸錢?還有,今天我剛剛取的六萬元哪裡去了?」
王大叔聽完在墳頭哭暈了過去,路過的人纷纷讚賞:「真孝顺啊!掃墓哭成這樣的真是不多見了。」
晚上,他爺爺给他托夢:「孫子啊,你真害人啊。陰間的警察抓我了,說我使用假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