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工作室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工作室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工作室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四樓畫廊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四樓畫廊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四樓畫廊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剛完成的書畫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二樓畫作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二樓書畫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二樓書畫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一樓畫廊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一樓畫廊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一樓畫廊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一樓畫廊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藝術家劉志祥老師畫冊

 

 

 

 藝術家生命的故事中山大學美術館服務實習生訪問藝術家劉志祥老師   文/藝術家劉志祥

踏入藝術之不惑,

無師自通小時候;

名師學習打基礎,

堅持不懈有收穫。                        

  5月26日,星期天上午中山大學美術館兩位服務實習生張嘉軒與陸正浩同學蒞臨藝術家劉志祥老師工作室訪問,首先參觀一、二樓與四樓的四面牆壁上掛著許多書畫作品,美不勝收,贊不絕口。

陸正浩同學錄影,張嘉軒同學訪問,訪問的內容如下。

張嘉軒同學問:可否請老師間單介紹自己?

劉志祥老師說:我是高師大教育碩士,所以長起來瘦瘦的,台南市昭明國中老師退休、高雄市嶺南藝術學會第九屆理事長、高雄市國際友誼團書畫指導老師,志工教育資深講師,大高雄青溪新文藝學會理事,高雄市詩書畫學會理事,高雄市藝文團體理事長協會候補理事。

張嘉軒同學問:在老師您的生命中是什麼樣的契機,促使您踏入藝術領域?

劉志祥老師說:從小就喜歡繪畫,都是一些炭筆畫及水彩畫,屬於無師自通,記得讀初中時,美術課回家作業畫了一幅水彩畫,因畫得很好,美術老師黃武山問我,這是你自己畫的嗎?我回答是,如假包換。他說,畫得太好了,給你打分數99分,因美術沒有100分的,老師的讚美,我得到莫大的鼓勵。後來曾獲邀參加救國團畫展,也曾榮獲以水彩作品當「高縣青年」刊物的封面。

  大學畢業後,到台南縣七股國中任教,叁加台南縣教師聯展,作品被校長李學正收藏。93年跟正修科技大學藝術中心主任、現任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蔡獻友學油畫,後來跟洪廣煜老師學習水墨畫,打下水墨畫基礎,後經太太謝秀滿老師介紹鳳甲國中同事邱敏田老師學習嶺南派畫法,後來跟楊碧霞老師學書法,與葉水蓉、王惠燕老師學鳥蟲體書法,接著跟張淑芳老師學水干。

張嘉軒同學問:對您而言,您覺得自己的創作風格偏向何者?是否曾經轉變?

劉志祥老師說:本來畫傳統畫法,後來轉變嶺南派畫法。嶺南派是引進西洋畫法,融合中西畫之長,以革命的精神和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並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特色,創製出有時代精神、有地方特色。1.注重留白:用心於無筆墨處。2.用筆注重骨法:強調筆觸的變化和線條的流動,創造出美感。3.畫面鮮豔明亮:與傳統國畫相反。4.背景著色渲染;渲染襯托水墨。

張嘉軒同學問:從過去到現在,哪一幅作品或是生命中的哪段時期,在您的藝術生涯中造成很大的影響。

劉志祥老師說: 2021年日本畫家奈良美智為台灣所創作《朦朧潮濕的一天》,畫作裡的小女孩張著一雙大大的眼睛,卻緊抿著嘴唇,她堅毅的神情彷彿對未來有著充滿光明的期待,五顏六色如同寶石一般的色彩,也像是在鼓勵大家永不放棄任何希望、勇敢邁向未來。

  在看展時,我試著用自己所知道的語彙來描述面前的藝術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元素、創作方式,或套用美的十大原則1.秩序2. 反覆3. 漸變4. 對稱5. 均衡6. 調和7. 對比8. 比例9. 韻律10.統一來 分析作品的架構

  美的十大原則自己以一首詩創作口訣:「秩序反覆而漸變,對稱均勻來調和;對比比例有韻律,統一又稱叫統調。」

張嘉軒同學問:在創作的過程中,您大多是以為麼媒材為主?為什麼會如此選擇?

劉志祥老師說:在國畫創作中,選擇適合的媒材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媒材可以帶來不同的效果,並影響作品的表現力和質感。以下是一些我常用的國畫媒材,以及為什麼我會選擇它們:

墨汁(墨):墨汁是國畫中最基本的媒材之一。它可以用來描繪線條、輪廓和細節。墨汁的濃淡可以通過調整水的比例來控制,從而實現不同的效果。

宣紙:宣紙是國畫的主要畫布。它有不同的質地和厚度,可以影響筆觸和墨跡的呈現。生宣紙(無明礬)適合寫意的筆法,墨水滲透迅速,較不易掌控,半生宣(有3/1、2/1礬),適合畫花鳥、山水,熟生宣(全礬)適合工筆畫。

毛筆:毛筆是國畫的主要工具。不同類型的毛筆可以產生不同的筆觸效果。例如,硬毛筆適合寫意的筆法,而軟毛筆適合細膩的細節。

彩色顏料:雖然國畫通常以墨汁為主,但時常會添加一些彩色顏料,如水彩或顏料粉末。這可以用來增加作品的視覺層次和豐富度。

鹽巴.沙拉脫、酒精:可以製造出特殊的效果。

選擇媒材的原則取決於自己的風格、主題和個人喜好。

張嘉軒同學問:創作並非信手拈來,想問您是如何探索、發現靈感?

劉志祥老師說:靈感是創作的火花,而它的來源千變萬化。

1.觀察世界:留意周遭的事物、人、風景、聲音、氣味和情感。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中汲取靈感。

2.閱讀和學習:閱讀書籍、文章、藝術作品,或學習新知識。這些可以激發的創意思維。

3.旅行和探險:前往不同的地方,體驗不同的文化、風景和人生。旅行可以打開的視野,啟發靈感。

4.與他人交流:和同好、朋友、家人、同事聊天,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經驗。別人的觀點和故事可能啟發的創作靈感。

5.寫筆記:隨身攜帶小筆記本,紀錄自己的想法、夢境、感受和觀察。這有助於整理思緒,發現潛在的靈感來源。

6.沉浸在藝術和文化中:看畫展,欣賞藝術作品、音樂、電影、戲劇,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和畫廊。這些都是豐富靈感的好途徑。

7.放鬆和休息:有時候,靈感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湧現。給自己一些休息時間,讓思緒自由流動。

張嘉軒同學問:相信您,從過去到現在一定累積許多的作品,是否有那一部作品是自己最引以為傲的?為什麼?

劉志祥老師說:《鍾馗驅邪》,創作理念:「道走陰陽叮噹響,面貌兇惡心善良;威武果敢鎮宅君,降妖伏魔武藝強。」

  鍾馗是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斬妖除魔大師,長相其貌不揚,虎背熊腰、怒目圓睜,臉上留著大把捲曲的鬍鬚,雖中舉狀元,不料當皇帝唐玄宗親自召見新科狀元時候,看見鍾馗的相貌後大吃一驚,他面目鄙陋,毫無文人氣質翩翩的模樣,令人心生畏懼,於是皇帝決心不錄用鍾馗,並下令另選狀元。鍾馗內心感到忿忿不平,更感慨昏君誤國,結果在盛怒之下,一頭撞上朝堂主殿的石柱,當場失去了生命。

  皇帝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遊後,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許多辦法都沒治好,皇帝非常著急。一天夜裡他夢見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小鬼偷走了他的珍寶,皇帝憤怒地斥責小鬼。這時突然出現一個戴著破帽子的大鬼,把小鬼捉住並吃到肚子裡。皇帝問他是誰,大鬼回答說,我是鍾馗,我死後就從事捉鬼的事。唐玄宗從夢中醒來後病就好了。於是他命令當時最有名的畫家吳道子把夢中鐘馗的形象畫下來,頒布天下民間掛鍾馗畫像,驅鬼避邪。

  我的《鍾馗驅邪》作品之背景,在顏料上,用沙拉脫噴灑,造成鍾馗背後許多不同形狀魔鬼的效果,我很喜歡,也一直受到大家的喜愛。

張嘉軒同學問:從過去到現在,不論是參展或是自行策展,是否有那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一場展覽?為什麼?

劉志祥老師說:去年三月十九日,上午在高雄文化中心雅軒,我舉辦翰墨呈祥劉志祥書畫個展開幕茶會,來賓踴躍,高朋滿座,湧入兩百四十七人熱鬧滾滾。

  這次展出31件作品,包括水墨畫24件、書法4件及水干2件,文化中心林成惠小姐善於布局和空間利用,作品高度和視線引導,將展出作品排列美觀,令人驚豔。我從策展,挑選作品、裱褙裝框、出畫冊、邀請全人烏克麗麗樂團現場演奏、採購茶會餐點、訂桌會後師友聚餐,邀請嶺南派畫老師邱敏田、高雄市藝文團體理事長協會理事長吳智通、高師大學校友會理事長王東進、港都藝術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陳皆宏、 台灣全人關懷協會理事蘇慧玲致詞,忙得不亦樂乎,當天兒媳網紅Hommy&Tramy 邀請民視八點檔《家後》、《飛龍在天》、《多情城市》女主角張家瑋與拐拐、倪暄等藝人蒞臨捧場,也留下美好的回憶,無齒難忘,哈,無恥(齒)之徒也難忘,。

張嘉軒同學問:在您這漫長的藝術生涯中,是否遇到瓶頸?您又是如何克服?

劉志祥老師說:學書畫固然會遇到困頓,而難有喜樂之情,待漸有長進時,看了喜歡就會愛不釋手,樂此不疲了。

遇到瓶頸如何克服?

一、調整好心態,不要過於急躁:

  首先,每個學習美術的人都應該正視瓶頸期,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不必因此而放棄。畫畫說白了就是三項技能的提高:「眼力,手力和腦力。」

「眼力」就是我們對事物的觀察力、判斷力。比如最基礎的看一條線條直不直,深入下去可以判斷出畫的東西觀感對不對。

「手力」對應的是我們對工具的掌控能力,能不能做到下筆自如。把自己想要的效果繪於紙上。

「腦力」是理解力,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角度,深淺,都可能影響呈現的效果,我們可以嘗試更多的了解事物的內在與本質。

二、多看國內國外、名家學者作品,多學習讓你眼界更開闊,其實遇到瓶頸期,就證明我們邁向了藝術創作的另一個階段,也是該提升自己的一個好時期,所以我們要更多的增加自己的儲備。在這個時期,多去看看好的作品,大量的去瀏覽不同種類的優秀作品,豐富自己的素材庫,去逛各種繪畫的網站,把自己喜歡的作品分門別類的存好,然後有時間就臨摹學習。

  在大量看畫的時候,去思考,看自己的畫和優秀的畫的區別是什麼?哪些地方自己沒表現好的,別人是怎麼處理的。多去看看演示的視頻,現在網路上很多畫家分享繪畫過程,這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

張嘉軒同學問:近年來,AI、新媒體逐漸興起,想請問您:此般的改變,您認為是否會對藝術產生影響?

劉志祥老師說:近年來,AI和新媒體確實對藝術領域產生了影響,但這個影響並不一定是負面的。

  AI藝術創作:AI已經能夠生成照片、圖像、音樂、影片和文章等多種內容。AI是一種新的媒材,能夠拓展藝術創作的可能性。例如,新媒體藝術家使用公開的圖庫和生成式 AI 的輔助,創作出獨特且神秘的視覺效果AI創作雖然能帶來更多可能性,卻無法取代人類藝術獨特的價值

張嘉軒同學問:於您而言,您認為藝術帶給您生命什麼樣的意義?

劉志祥老師說:1.情感表達:藝術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藉由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等形式,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分享內心的感受。

2.啟發創造力:藝術激發我們的創造力。觀賞藝術作品、參與藝術活動,都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力,讓我們更具創造性。

3.文化傳承: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載著歷史、價值觀和信仰。通過藝術,能夠了解不同文化的獨特之處。

4.美的追求:藝術追求美的境界。無論是一幅畫作、一首詩歌,還是一段音樂,藝術都能讓我們感受到美的存在。

5.心靈療癒:藝術有時可以成為心靈的療癒之源。欣賞美麗的風景畫、聆聽動人的音樂,都能讓我們感到平靜和愉悅。

  總之,藝術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生命的意義,它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讓我更加豐富多彩。

張嘉軒同學問:可不可以請老師您分享一句或一段話,鼓勵年輕的藝術家們?

劉志祥老師說:當然可以!年輕的藝術家們,你們是創意的火花,是未來的希望。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藝術世界中,我想分享一些鼓勵的話語:

1.堅持不懈:藝術創作是一條漫長的路,不要因為困難而放棄。每一筆每一畫都是你成長的一部分,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自己的進步。

2.尋找自己的聲音:不要害怕與眾不同。探索各種風格、媒材,找到最適合你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你的獨特性是你最大的資本。

3.學習與合作:和其他藝術家互相學習,參加工作坊、展覽,建立人際網絡。合作是一個豐富你視野的好方法。

4.不要害怕失敗:每一次的失敗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不要讓害怕失敗阻止你前進,相信自己的能力。

5.參與藝術社團或學會:和其他藝術家交流,分享你的作品,接受反饋(feedback)

,這將有助於你成長並建立支持系統。

  藝術是一種熱情,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論你走到哪裡,保持對藝術的熱愛,你就不會迷失方向。

 張嘉軒同學問:在做今天的訪談之前,有了解到老師您以前是一名國中教師,所以想請問老師,您認為如何將藝術與教育結合,培養學生的美感體驗。

劉志祥老師說:美感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它將藝術與教育結合,旨在培養學生對美的敏感度和鑑賞能力。如何將藝術與教育結合,培養學生的美感體驗呢?

1.跨領域美感教育:將藝術融入不同學科和課程,並結合各領域的老師合作,讓學生在多元的學習中體驗美感

2.連結在地藝文場館:與藝文場館合作,開發美感體驗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讓學生親身參訪美術館、藝廊,並進行實作活動,例如藝術修復、色彩採集等

3.融入藝術歷史背景:在教學中,適時導入藝術歷史背景和基本素養,讓學生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意義

4.培養審美思考和創意表現能力:透過多元的藝術學習和美感經驗的累積,讓學生能夠更敏銳地感知世界,並表達自己的創意

  透過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美感素養,讓美的經驗與生活真實連結,並提升他們的鑑賞品味和創造力。

  經過一個多小時結束了訪問,劉志祥老師贈送每位同學一本翰墨呈祥劉志祥畫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