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蟲‧盲從 文/ 劉志祥
「萬物為師」萬物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一位昆蟲學家進行實驗:把一根樹枝弄成圓形,在一堆樹葉上,並依序將數十隻毛蟲放在樹枝。毛蟲很快就首尾相接地蠕動起來,好像跳山地舞,繞著圓形走個不停。
突然,一隻小毛蟲不小心掉了下來,接觸到樹葉,便大快朵頤吃起點心來了。
光陰像一隻白蝴蝶,翻飛在一頁頁的日曆之間,四天過去了,樹枝上的毛蟲全部餓死。其實牠們只需稍微扭動一下身子,就能接觸到樹葉,但牠們寸步不離前者的足跡。
只有那隻摔落的毛蟲還存活著,吃得通體綠亮。昆蟲學家嘆息:「首尾相接的毛蟲死於盲從。」
不是嗎?生活中,打破自身的習慣或盲從相當不易,要觀察到自己思想、行事的盲點更是談何容易,所以我們要擴大眼界、廣學多聞,才能強化我們的抉擇、判斷能力、否則只有在經驗中學習了。而且,事後還要感恩這些成功或不太完美的經驗,讓我們學得知識或智慧,如此才不會內化為心理上的壓力、精神上的腫瘤。
不管你遇到多少事情,可預想或無法預想的、成功或失敗的、不堪回首或引以為榮的種種情境,相信最後的「自我接受」是心理上的重要關卡;才不會讓自己太驕傲或太自卑地迷失,能正視自己「當下」的情境並感恩一切的因緣,「啥咪攏呣驚」勇敢面對下一步,這才是認真生活的具體實踐。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