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更現實 文/劉志祥
救急不救窮,
人生觀經典;
笑貧不笑娼,
社會現實點。
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俗話,叫「笑貧不笑娼」,這句話反應了社會上一種普遍流行的人生價值觀,對於這句話,眾說紛紜,有肯定的,有否定的,這也很正常。其實這句俗話的下半句才是真理,也更現實,一般爭議比較少,那就是:「救急不救窮」。
我們先聊一下「笑貧不笑娼」,這裡的「娼」,並不單單指出賣色身、色相的青樓女子,而是泛指一切非正當手段賺錢的方式。這句話講的也是社會現實,古往今來,人們對金錢的崇拜,從來都沒有斷絕過。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更是把獲取金錢利益,放在人生的第一位。所以才出現了「笑貧不笑娼」的現象,擁有金錢的多少,往往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硬性標準,只要你有錢,大家就羨慕你,就覺得你有本事、有能耐,就會高看你一眼;如果你是個窮光蛋,即使你學問再好,道德修養再高,別人也不稀罕,即使表面不說,心裡還是會看不起你。
基於這種人生價值觀,有人就對這句俗話持肯定的態度。他們認為:只要能賺到錢,就是成功的體現,就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即使人家出賣色身、色相,也是靠自己的勞動賺錢,有什麼丟人的?反而是貧窮的人最讓人可笑,為啥你不想辦法賺錢呢?不笑你笑誰呢?
其實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那就是是非不辨,黑白不分了。在現實生活中,金錢固然非常重要,但並不是最重要的,什麼最重要呢?人格最重要。如果為了錢,連基本的道德底線都不要了,那就禽獸都不如了,有再多的錢都沒用,都是行屍走肉,連人都不配做了,更不值得去羨慕。而導致貧窮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因為懶,也不一定是因為不努力,或者人家本來就是安貧樂道的修行人,所以貧窮並不應該被嘲笑。
所以古聖先賢一直教導我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金錢無可厚非,但一定要在不違反法律、道德、人情,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這樣得到的錢財才是正當的,才會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認可。如果為了追求金錢而不擇手段,不顧道德、法律、人情,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都是可恥的,讓人鄙視的。所以自古以來,我們對不義之財都是深惡痛絕的,《論語》上講:「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種富貴,白給都不能要,這才是主流價值觀。
所以這句俗話,其實是對現實社會道德淪喪的一種諷刺,如果大家認為這句話是合理的,那真的就是社會的悲哀了。
「救急不救窮」,這句話才是真理,也是現實。我們幫助別人,也只能幫別人一時之急難,總不能幫人一輩子,因為人生的路,最終都要靠自己去走,別人想幫也是幫不上的。
況且,救人於水火,雪中送炭,他可能一輩子都對你感恩戴德;如果你長期都在幫助他,救濟他,他就可能對你形成依靠,反而助長了他的惰性,喪失進取心,本來發心是為了幫助他,其實是害了他。最後弄不好還會和你反目成仇,古人說「升米養恩人,斗米養仇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救急不救窮」這句話是真理,他一時遇到急難,可以幫助他,但如果他長期處於貧窮狀態,那就要靠他自己了。雖然不能長期救濟一個貧窮的人,但還是可以教他一些脫貧致富的方法,「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能不能脫離貧窮,還是要靠他自己努力了。
有關人間的笑話。
阿昌向阿豪吐苦水說:「我借朋友的錢要不回來了。」
阿豪說:「為什麼?」
阿昌說:「我借他20萬元去整容,現在已不知道他長怎麼樣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