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王大賽




 獅王大賽                   / 劉志祥


敲鑼打鼓咚咚鏘,


舞南舞北舞西東;


跳高眺低套圈圈,


脫穎而出了初衷。


  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於台灣、中國、日本、韓國都能找到。然而,各地獅子的樣貌,皆是對獅子形態宛然不同的藝術詮譯。


 表演藝術經常與武術及武館相聯。表演者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在鑼鼓音樂下,作出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台灣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採用南獅的形象、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由身穿傳統服飾的人帶領,手拿綁有彩帶的獅球。造型酷似真獅的北獅,今時今日獅頭由玻璃纖維或木頭製造,而獅身披毛呈金黃、橙、紅色,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


  一般來說二人舞一頭獅子,但若是小北獅則是一人。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主要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傳統而言利用踩球、搖板、板凳等道具。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功架。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南師的舞動花樣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表現自己的樁功,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扎扎實實的下盤功夫和熟練的配合。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樁(梅花樁-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樁)獅藝的比賽。台灣、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


 



 
請按鍵觀賞獅王大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