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有道文化養生「活到老,學到老」

 

 

 

  養生有道文化養生「活到老,學到老」       文/劉志祥老師

人生活到老,

必須學到老;

養生之有道,

延年而不老。

   養生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健康的生活;而文化的重視則是為了豐富生活的內容。有一位長輩年近九旬,已走到八德路尾,思維敏捷,身體非常健康。每天戴著老花眼鏡看書寫文章、學習外語;經常外出聽課,還主動輔導青年學習。真可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人對此頗為不解,問他:「您那麼大年紀了,已經功成名就,還那麼刻苦學習,到底圖個啥呀?」他笑著回答:「我不圖名、不為利,為的是生活充實,精神愉快,健康長壽,這叫文化養生,是我的養生之道。」

 有句話說:「二十歲看學歷;三十歲看能力;四十歲看經歷;五十歲看財力;六十歲看體力;七十歲看病歷;八十歲看黃曆;九十看墓地。」然而,當一個人活到八、九十歲時,是否真的只能看著黃曆、看墓地,等待生命的結束?我認為我們不必如此悲觀,現在台灣超過百歲的人瑞已有5500人。雖然中年可能是辛勞的結束,但它同時也是新人生階段的開始。只要我們仍然充滿活力,未來的老年生活一定會比現在更加精彩!
  「文化養生」有科學依據。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是「用進廢退」,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因常見病、多發病而致死亡的比例就越低。有人對16世紀以後歐美出現的400名傑出人物進行過研究,發現文化修養與壽命長短有著直接關係。

   其實,文化養生的道理早在古代就為人稱道。被歷代奉為「學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的《黃庭經》,開篇第一章有詩曰:「詠之萬遍升三天,千災以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以卻老年永延。」說的是若能詠誦《黃庭經》萬遍,就會千災消除,百病痊癒,延年不老。

   這話儘管有些誇張,但經常詠誦《黃庭經》,閱讀其他好書,能延年益壽、有益健康卻是無法否認的。宋代的大詩人陸游,對文化養生有自己的深刻體會,他曾說過:「讀書有味身忘老。」到了晚年,他仍然讀書不倦,寫作不輟,認為「此是卻老方」。年過古稀之後,仍然高吟:「年過七十眼猶明,天公成就老書生。」77歲時寫道:「脫巾莫嘆發成絲,六十年間萬首詩。」80歲時仍云:「老夫垂八十,岩電尚燦爛。孤燈對細字,堅坐常夜半。」老人的學習精神、壯志豪情躍然紙上。這樣動腦動筆,目有所讀,心有所樂,神有所藏,身安心泰,自然能延年益壽。
  讀書寫作能使人知識淵博,明辨是非,達觀向上,趨利避害,不僅是一種藝術享受,更是一劑保健良藥。這種文化養生,必然會在機體中產生反應,使人的身心陶醉在平和、舒泰、清雅、愉悅之中,自然延緩衰老,有益於身心健康。法國盧茲老年大學的座右銘是:「停止學習之日,即是開始衰老之時。」

  文化養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老年朋友要保持樂觀向上、生機勃勃的健康心態,「活到老,學到老」,不斷提高文化素養,進行「人學到老,才能活到老」的文化養生,將有助於安度晚年,健康長壽。

有關人生的笑話。
   老王有嚴重的聽力問題。他去看醫生,醫生給了他一個助聽器,使他的聽力恢復 到了100%。老先生在一個月後有去看醫生,

醫生說:「你的家人一定很高興 您的聽力完全恢復了。」

老王回答說:「噢,我沒有告訴我的家人 我只是坐在那裡聽他們交談。我已經三次改變了我的遺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志祥老師 的頭像
    劉志祥老師

    lch7413的部落格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