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人是萬物之靈?

 

 

 

 

 

 

  為何說人是萬物之靈?      文/劉志祥

萬物皆有生之靈,

人為萬物之精靈。

萬物父母惟天地;

萬物之靈人最靈。

  「萬物皆有靈」的觀念來自原始的宇宙的自然觀:如日、月、星、風、雨、雷、電、雲等是神靈;天、地、山、川、水、火等由神靈而主宰;人死歸鬼,樹木有靈,頑石能思,鳥獸會言,無物不神,無鬼不靈。這種觀念幾乎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走過了人類的生存歷程,至今仍存在人們的心目中若隱若現。人們在生活中有時會脫口而出「萬物皆有靈性」之詞。

  因此,早在山頂洞人時,就已經有了萬物皆有靈的觀念,只是難以直接證明而已。而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在生產技術和智力程度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不過對於大自然的揣思與探索仍處於一種朦朧猜臆的狀態,而到了「仰韶文化」時期,已成為人們普遍的自覺意識中。萬物皆有靈的觀念由此引起了自然宗教祭祀的活動,在這個時期已經十分盛行。

   萬物皆有靈,人為萬物之靈。「人為萬物之靈」,出自儒家經典《尚書·周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儒家認為:萬物為天地所生,人在所有動物中最富有靈性。道教也承認這一觀點。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論斷呢?

   按照道教觀點,是因為人是稟受中和之氣而生的。其他動植物因缺少中和之氣,而不能像人一樣有更多的主觀能動性。換句話說,即便世間萬物皆有靈魂,但是只有人的靈魂最充沛。這樣的觀念,我們從後來的盤古神話中也可以尋得蛛絲馬跡。

   盤古傳說最早出現於三國文人徐整的《三五歷記》。由此可見,盤古記載於漢代時期,相比其他神仙如伏羲、女媧等,其文獻記載比較晚,可以確定盤古的創世神話接受了外族創世神話的影響。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徐整在《三五歷記》中簡要描述了盤古出世雞蛋說,以及用掌劈開天地後,和天地同生同長的故事。盤古化萬物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異記》:「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明末小說家週遊在《開闢衍繹通俗志傳》(簡稱開關演義)》中則補充說盤古用工具開天闢地累死化生的壯烈情節,如「盤古左手執鑿右手執斧開天劈地。」
  盤古臨死前化作天地萬物。他呼出的氣體變成了風雲,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霆;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髮和鬍鬚變成了星星;四腳五體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五嶽名山;血液變成了江河;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而盤古最重要的精靈魂魄則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
  可見,「人是萬物之靈」這一論斷深深影響了後世神話的創作思想。
有關人間的笑話
上國語課時。

劉老師:「小榮,請用『左右為難』來造句。」

小榮說:「我考試時左右為難。」

劉老師說:「題目不會答,讓你左右為難嗎?」

小榮說:「不,是左右同學答案不一樣,讓我左右為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志祥老師 的頭像
    劉志祥老師

    lch7413的部落格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