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049.jpg

 劉志祥老師與謝秀滿老師舞獅

254047.jpg

 舞獅

254045.jpg

  舞獅

254048.jpg

 舞獅

254046.jpg

劉志祥老師與秘書長林英明舞獅

254056.jpg

 舞獅

 

 

 

 

    新春舞獅           文/劉志祥

舞獅祈福興大業,

鶯歌燕舞賀新春;

陽光普照千家暖,

國泰民安百福臻。

  新春期間,劉志祥老師、謝秀滿老師與台灣全人關懷照護服務協會秘書長林英明,在高雄市鳳山區武漢里活動中心前廣場舞獅,祈求神明庇佑國泰民安,預防老人失智,獅子事由曹華蘭理事用氣球製作,唯妙唯肖,舞獅時一人頂獅頭,一人俯身偃背藏在尾端,鑼鼓響起,兩人就在場子裡舞出模仿獅子的各種姿式,不論是台灣獅獅頭的形式或表演舞獅的姿態都十分美麗而吸引眾人的目光。

  專家呼籲,預防失智要從20幾歲就養成好習慣,才能讓大腦「凍齡」,避免迅速退化。 60歲之後,人類以每年0.5%速率萎縮,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力、計畫力等)。若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有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為失智症,目前80歲以上每5位就有1位失智,而要讓大腦凍齡,「吃、動、睡」都要顧好!

  良好的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包含萎縮、變小、不健康),對於情緒也有正向幫助。良好的飲食包括含較多蔬果、未精製全榖、豆類及其製品等;較少甜飲、甜食、油炸食物、加工紅肉等。含較多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營養素,可刺激腦部神經活化、降低發炎反應。

   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紥獅子及鑼鼓驅走怪獸,演化成為舞獅。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在傳統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到了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貌、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於民間。史書中,《漢書禮樂誌》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臺灣獅:

  臺灣文化的傳統舞獅技藝,台語稱為「弄獅」(lāng-sai),由於獅頭製作像籠子故又稱為「蘢獅」、「雞籠獅」、「篩子獅」,與中國廣東醒獅不同,臺灣獅獅頭不能眨眼,亦不可開口活動故又有「合口獅」、「閉口獅」的叫法,以跟醒獅作區別。獅頭用竹木編制,額上畫有「王」字。臺灣獅有個特殊舞獅表演,叫「殺獅/刣獅」,表演殺獅的獅子為綠色,由一位舞者拿著關刀揮舞與一頭獅子一同演出。

臺灣客家獅:

  客家文化的傳統舞獅技藝,在臺灣客家文化慶典時表演,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獅頭製作成正方形,故又有人稱為「盒仔獅」或稱「客仔獅」。獅頭可開口,額上畫有「王」字,額後畫有八卦圖案,表演時會有兩位舞者扮作財神(大面)與吉祥猴(小面)在傍陪襯。

「獅子」即是「師子」,是一種來自西域的動物,傳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座騎,與「四靈」之一的麒麟一樣,同是辟邪去惡的靈獸。因此,每逢喜慶之時,人們總愛舞動牠們,祈求神明庇佑。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廣場響鑼鼓

氣球彩獅舞

全人迎虎年

恭賀新釐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