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173.jpg

 

 

 

  不失口於人,先思後語          文/劉志祥

先思後語不失口,

慎重舉止不失人;

小處細處看修養,

控制情緒不失能。

   在古人看來,人生有四件事是一去不回的:出口之言、發出之箭、過去之時、忽略之機。而其中,出口之言是居於首位的。大處難處看能力,小處細處看修養,

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謹慎,亦不論是對外人,或是對家人。如何與最親近的人相處,這或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靜下心仔細思考的問題,而在古人看來,與至親交往,理應記住《禮記·表記》中的這三點: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不失足於人,慎重舉止:

  “不失足於人”的意思是,在人前應該注意自己的舉止儀態,一抬手一投足要有分寸。“大處難處看能力,小處細處看修養。”無論是在家庭中亦或是在摯友前,每個人的思想狀態都是最放鬆的,也就是在最為自然狀態下,顯露的行為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行。

   為人父母者,在生活中應起到的是榜樣作用,孩子在成長中會潛移默化學習父母或長輩的言談舉止,正是在生活中的細微行為給予下一代的是不可估計的影響,這往往比有聲教育來得重要來得深遠。

不失色於人,控制情緒:

  “不失色於人”指的是,喜怒克制於心,不常外露於顏。家庭中,特別是關親密的家人之間,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因此也就養成了對待至親時存在著放肆性。有些時候,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壓力,沒有辦法發洩出來,只好到家中進行宣洩,所以總是喜形於色,將自己的情緒與臉色不加節制地丟給了家人與知己,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能理解,必須去包容,卻往往忽略了情緒承受者的心情。

   孔子說孝敬親長最難的是做到“色難”,“色難”難在何處?難在雖有一顆恭敬的心,卻難有一個謙和的態度。如今的我們,雖無法做到事事和顏悅色的恭敬之態,但在對待至親與知己時,懂得控制情緒,不失色於人,才是真正的為人雅量。

不失口於人,先思後語:

  “不失口於人”,講的是說話談吐應考慮聽者的感受,懂得換位思考,先思後言。在古人看來,出口之言,是一去不回的,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當人處於壓力下,往往忘記了怎麼好好說話。也就造成了,在情緒的宣洩過程中對親近的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晦暗等等的語言。最後我們的壓力得到一定的釋放,卻對聽話者帶來了煩惱與不適。

   如果對方再對傷害進行反擊,家庭的衝突就會愈演愈烈。良好的對話氛圍就毀在了一時的口不擇言上。人與人的關係,越是親近,越容易肆無忌憚,越容易發脾氣,容易任性與衝動,也就在不經意間造成了互相的傷害,

然而,可悲的是,有時我們總是想著去花大力氣,大心思去處理紛繁複雜的各類人際關係,卻往往忽略了去如何與最親近的人相處好。

  有關人間的笑話,任性刁蠻的大姐阿鳳,總算要嫁人了。那個準女婿阿龍就要去拜見未來的岳父岳母,岳父很憂心的看著未來女婿…

岳父開口說道︰「阿龍,結婚以後,你一定要… 」

阿龍馬上接口說︰「我知道,結婚以後我一定會好好照顧阿鳳的!」

岳父搖搖頭說︰「我的意思是說,婚後你一定要好好照顧你自己!」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慎思而後語

臨舌留半句

來龍前後觀

去脈鉅細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