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8031112365.jpg

 

 

 

   四字養心訣         文/劉志祥

緩以養穩沉澱心,

捨以養慈好德行;

退以養厚顯大度,

靜以養清濁變清。

四字養心訣:緩、捨、退、靜。

緩以養「穩」:

  「世事多因忙裡錯,且更從容。」凡事緩一緩,三思而後行,可以培養人的氣度,使人顯得沉穩老練。人的涵養也體現在緩上,言語行為皆是,說話緩,自然容易慎言;舉止緩,可以自我檢點。

   有一副對聯:「當盛怒時,少緩須臾,俟心氣和平,省卻無窮煩惱;處極難事,靜思原委,待精神貫注,自然有個權衡。」當大怒時應稍緩片刻,等到心氣平和後,再理順情緒,這樣才會避免錯誤,省卻無窮煩惱;處理大事、難事,也不能匆忙作出決斷,還是要緩一緩,弄清來龍去脈,然後全神貫注地權衡輕重。沉澱自己的心,淡然世事變遷。「莫愁前路無知己」,緩一緩,漫步人生更精彩。

捨以養「慈」

  物忌全得,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施捨,捨予,可以避免貪婪而培養仁慈,哪怕安慰別人的一句簡單話語都能給人帶來幸福。一個老人穿著一雙很好的新皮鞋,坐在高速的火車上,突然不小心一隻皮鞋飛出車外,旁邊的人都為他惋惜,這時老人卻拿起剩下的一隻鞋子扔出車外。有人問他為什麼把鞋子扔出去?老人說:「這一隻鞋子,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用了,別人如果撿到一雙鞋子,他還能穿。」

  捨是一種仁慈的德行,更是一種人生境界。有捨才有得,捨棄虛偽,就會獲得真誠;捨棄無聊,就會獲得充實;捨棄浮躁,就會獲得踏實;捨棄功利,就能回歸平淡。

退以養「厚」:

   「常立人前遭人妒,木秀于林風必摧。」懂得退讓是一種厚道,也是一種智慧。人既要有登峰造極之術,也要有勇於謙退之道。有些事無需計較,時間會證明一切;有些人無需在意,道不同不相為謀。退讓並不是懦弱,而是留有餘地;退讓並不是無能,而是大度,得饒人處且饒人。處世讓一步為高,有理讓三分;待人寬一分是福,厚道之人有厚福。

靜以養「清」

「濁而靜之徐清。渾水靜下來慢慢就會變清。同樣,人需要內心安靜、精力集中才能修得清凈之心。是是非非,紛紛擾擾,不看、不聽、不想,就能心生清凈。人心往往充滿欲念,安靜不下來,如同濁水,有一個成語「心猿意馬」用來形容這種狀態,心意好像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

   欲念是壺裡沸騰的水,人心是杯子裡的茶,水因為火的熱量而沸騰,心因為杯體的清涼而不驚。當欲念遇涼,安靜下來,沉澱於心,則如濁水變清。

   一個人遇事緩而不急,三思而行;不爭不顯不露,懂得退讓;肯捨助人,廣結善緣,心靜智明。若能做到這養心訣「緩、退、捨、靜」,可謂是厚道之人,而有句話說的好:「厚道的人,運走得長」。福禍,不是命裡注定的,而是自己言行修來的,言行是因,而福禍是果,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有關心的笑話,

生物課上老師提問:「青蛙和癩蛤蟆有什麼區別?」
阿明回答:「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觀天;而癩蛤蟆是革新派,心想吃天鵝肉。 」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養心四字訣

劉師無私揭

緩捨加退靜

管用務必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