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廳神位與祖先神龕
佛廳
祭拜祖先供品
母親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
佛廳門外
佛廳剪影
佛廳
佛廳一隅
佛廳一角
南台春捲大發利市
買春捲大排長龍
包春捲
品嘗春捲
清明祭祖吃春捲 文/圖 劉志祥
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仁村。」今年卻是:「清明時節陽高照,路上行人處處找;借問春捲何處買,好心遙指前市招。」往年清明節家家戶戶都會買春捲皮、配菜、花生粉與糖粉,自已包春捲,今年卻很多人買現成的春捲,一捲花三十五元應應景;因此賣春捲的大發利市,大排長龍,尤其在鳳山市鬧區經營的「南台春捲」,因自製的春捲皮均勻透光,又薄又Q,不但口感好,不易破裂,還將春捲的配料包得紮實,讓每一口都能吃到豐富的好料,今天也就「買春捲如春龍」,招徠顧客從店門口排到幾十公尺遠的十字路口了。
今年的清明節,不是 四月五日 ,而提前到今天 四月四日 兒童節,真是「清明兒童,雙節高興」,因為清明是農曆上二十四節氣當中的一個,會跟著閏年發生變化,像是去年是閏年,所以今年和去年的清明節,就會提前一天,清明節可不是永遠都固定在 四月五日 。
春捲也稱為「潤餅」,據說潤餅的來源,是在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盜匪作亂,一直蔓延到閩南,尤其是漳、泉一帶,由於兵荒馬亂,沒有時間準備祭品,便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所有的食物捲進麵皮中,以此來祭祀祖墓。其實潤餅的歷史並不僅止於此。早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捲的習俗。社甫有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四時寶鏡》中也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春菜,號春盤。」
潤餅傳至台灣,一時而成為清明節的應節食品。潤餅以極薄的麵皮,餡料以春天出產的青菜為主,再加上豆干、肉絲、、蛋皮等,一律細切成絲,灑上花生粉、糖粉,捲成筒狀即可食用。由於蔬菜中含的水份較多,包好後一定要馬上吃掉,否則水份滲透出來,麵皮會濕而破,不過,包潤餅也有小撇步,即盤子要裝疏菜時,可先用大碗覆蓋在盤子上,再放疏菜,疏菜的水分會滴落盤裡,而花生粉與糖粉不要墊底或最後才灑上,應放在幾層蔬菜的中間,潤餅皮也就不容易濕而破掉了。吃潤餅時,最好是自己動手,可以挑自已喜歡的餡料,又可以享受自己動手的樂趣。
「一人一家代,公嬷隨人拜」, 因今年我家提前一個禮拜掃墓與祭拜靈骨塔,清明節則在母親家祭拜祖先,一大早母親便去菜市場買包潤餅的配料,太太幫忙煮菜,我則去排隊買潤餅皮,一斤一百元買了兩斤,每斤比去年漲了二十元,兩斤共漲了四十元,事實(四十)擺在眼前,一點都不假。
佛廳在四樓,莊嚴雅靜,那粉牙色的牆壁,和古色古香的擺設,已可表現它的美質。莊嚴的觀世音菩薩,威儀五福大帝的神像,已使我們尊敬他們的清淡純潔,拜服他們的救世主義。在祖先神龕前,擺上豐盛的供品,每人點燃三柱清香,虔誠的祭拜,保佑:「家內大大小小平安如磐石,萬事順順利利似春風」。
祭拜祖先後,大家享用配料高麗菜、豆芽菜、香腸、雞肉絲、蛋皮、豆干、皇帝豆、紅蘿蔔絲、芹菜、韭黃、豆薯條、花生糖粉,自己動手包,包好後裝在塑膠袋吃,不怕潤餅皮濕破又衛生,再配一碗鮮美貢丸湯,湯頭真讚,吃得不亦樂乎。
唸高一的姪兒建助,因潤餅包不好,乾脆把潤餅的配料都放在碗裡,再灑上花生糖粉,另類的吃法,讓大家捧腹大笑,太太說:「他不是在吃潤餅,而是在吃菜,吃菜應該去佛寺。」我以台語笑著說:「他講潤餅不是焉爾用麵皮包菜的,是將餅放乎潤去,叫著潤餅。」又把大家逗笑了,笑聲在客廳裡盪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