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與格局 文/劉志祥
見識越多越差距,
凡辦大事大見識;
有大格局大作為,
做好自己當要事。
有句話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候比人和狗都大。到底是什麼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呢?
真正決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的,其實是我們對事物的見識與內心的格局。見識的深淺決定人生的深淺,格局的大小決定了人生之路是寬是窄。
一、見識越多的人,越能看的清差距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學生曾經問過他:「老師,你學識淵博,知道的事情那麼多,為什麼還經常懷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諾回答:「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外是未知的,圓圈內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圓圈就會越大。圓的周長也就越大,於是,你與未知接觸的空間也就越多。因此,雖然我知道的比你們多,但不知道東西也比你們多。」
看過了很多風景,看過了很多人生,所以不再把自己當成衡量萬事萬物的尺度。所以越優秀的人,越能看見自己的無知。相反,平庸的人卻經常一知半解,就覺得天下無敵。
《孟子·盡心上》中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意思是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水所吸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也就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
著名投資人傅盛曾提出一種說法,人有四種認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95%的人都處在第一層。然而,是不是自知無知,正是優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區別。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他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因為越越有見識的人,越能看見自身的差距。
二、凡是辦大事的人,都有大見識
曾國藩曾說:「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曾國藩明確告訴我們,辦大事要以「識」為主,才氣、才能不過是輔助罷了。當然這裡的「識」,不單單指知識,更指的是經驗和見識,也就是面對問題時的認知高度。咸豐十年,太平軍僅用數小時就攻破清軍的江南大營,並乘勝攻占了蘇州、常州等蘇南地區。和春、張國梁、浙江巡撫徐有壬都敗死。
清政府嚇壞了,立即下令曾國藩率湘軍東進,奪回蘇州和常州,並授以曾國藩兵部尚書,署兩江總督之職。
卓越之人之所以卓越,在很大程度上就因為他們具有超乎尋常的見識。一個人有了見識後,則會每每高屋建瓴,深謀遠慮,成竹在胸,無論察人察事皆能見微知著,洞燭樞機,提挈要領,抓住內質。正是這樣的內在機理,使有見識的人幹成大事,走向成功。
三、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作為
有這樣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你可以烙出大餅來,但是你烙出的餅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鍋的限制。我們所希望的未來就好像這張大餅一樣,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完全取決於烙它的那口「鍋」——這就是所渭的「格局」。
一棵石榴種子的三種結局:放到花盆裡栽種,最多只能長到半米多高;放到缸裡栽種,就能夠長到一米多高;放到庭院空地裡栽種,就能夠長到四五米高。
四、大格局的人,從不活在別人眼裡
有個叫士成綺的人,自認學識淵博,聽到時人常常誇讚老子的智慧,於是跋山涉水,來拜訪老子。到了老子的住處之後,卻發現老子家裡亂七八糟,像個老鼠洞一樣。於是他憤憤然地說:「別人都說您是有超凡智慧的聖人,我慕名而來,卻發現你跟老鼠差不多」。
老子就像沒聽到一樣,完全沒有反應。士成綺只好走了。第二天,士成綺覺得自己昨天做得有些過分,於是來找老子道歉。誰知道老子對他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麼關係,我還是我。」
一個人,全社會的人都稱讚他,他卻並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更為沮喪,所有的榮辱是非,在他眼裡都是身外之物,這樣的人才可謂之大格局者。
擁有大格局的人懂得,人生在世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別人怎麼看,是別人的事;所有的榮辱是非,都是身外之物;安心做好自己,專注於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不把精力和時間都浪費在一些爛事上面,就是最大的修行。
有關人間的笑話。
老婆說:「老公,街上要是有人跟我搭訕,叫我美女,我該怎麼辦?」
老公:「那還用問?當然趕緊扶他過馬路 ! 他一定是瞎子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