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俗語“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文/劉志祥

有錢不去兩地方,

是非之地錦環鄉;

沒錢不求兩種人,

落井下石無交情。

   這句俗語“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雖然古老,但至今仍有著深刻現實的啟示。

第一、有錢不去兩地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 儘管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萬萬不能。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離不開錢財。古人認為,當一個人有錢了,則要懂得低調行事,要懂得明哲保身。 因此,富有則不要去「家鄉」和“是非之地”。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是,「家鄉」即我們熟悉的地方。富貴還鄉容易遭受到妒忌,繼而遭受到排擠或者冷眼。衍生出「衣錦還鄉」和「富不還鄉」的觀點,揭示了人們嫌貧愛富和嫉富如仇的矛盾,反映了現實。 其次,人一旦變得富有,思維的轉變,生活方式的改變,“得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富貴還鄉可能與鄉里鄉親表現得格格不入。

  俗話往往有警示和訓誡的作用。古人之所以說“富不還鄉”,是告誡人們即使富有了,也好保持低調,不能喪失貧苦時的本性。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無論貧富回到鄉里,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其二地為是非之地,核心精神是明哲保身。是非之地可以指現實中存在的地方,例如賭場、娛樂場所等等。這些地方容易讓人喪失進取之心,創業難守業更難。如果一個人整天沉迷於這類是非之地中,遲早會喪失自我,萬貫家財終會坐吃山空。是非之地也容易讓人陷入是非的事情,俗話告誡人們,不怕賊偷還怕賊惦記。人一旦富有了,則要懂得明哲保身,避免陷入小人的陷害,防止人財兩空的慘痛後果。

第二、沒錢不求兩人

  人們時常將錢掛在嘴邊,然而真正理解何為錢嗎?對於錢的解釋是:“商品交換的產物”,也就是說,錢是一種資源。每個人的出生背景、成長環境、個人能力、閱歷和面臨的選擇都不同,自然就造就了所擁有的資源也就是“錢”的多寡。

這「兩人」其實也很好理解。其中一人為“沒有交情”的親朋好友。別人是否會對你施捨援助之手,很大程度取決於彼此之間的交情。另外一人為「雞鳴狗盜」之徒。 窮人多為老實人,與綠林強盜,雞鳴狗盜之徒道路不同。俗話告誡人們,即使再有困難,也不要向誤入歧途的人求助,因為他們可能藉此機會,將你拖下水,讓你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這句俗話,是古人對於現實的深刻思考。富貴需懂得低調,保持本性;遠離是非之地,明哲保身。 而在困境中,選擇依賴親朋好友而非誤入歧途的人,是智慧之舉。這些古人的智慧,歷經千年,依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啟示。

   有關人間的笑話。

阿明問:「阿豪,你是個賣水泥的,老婆卻這麼漂亮,說說你們的愛情故事吧!」

阿豪說:「我也不知道她是什麼看上我的,那年的情人節,我賣完水泥,路過一家金飾店,就進去看看,她在裡面當店員我就習慣性問了一句『這玩意一頓多少錢?』後來我們就結婚了!,只是結婚以後只要一吵架,她就罵我是騙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