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中完成自利 文/劉志祥
自利利他好思維,
為己獲利採行動;
同時讓利獲己利,
雙方皆能得價值。
曾經有一個青年小夥,大學畢業後,到《泰晤士報》推銷自己,希望能夠獲得一份工作。青年問:「請問你們需要編輯嗎?」總編說:「不需要。」青年又問:「記者呢?」總編說:「不需要。」青年不死心,又繼續問了是否有排版工、校對員的需求。總編表示報社目前沒有任何的職位空缺。這時候,青年拿出一塊牌子:「那麼,這個,您一定需要吧?」總編這時候才抬起頭,看到牌子上寫著:〝額滿,暫不雇傭〞。總編想對喔!掛著這牌子,可讓想應徵者,看到牌子自動離去,不必麻煩面試,因為這塊牌子,解決報社問題,總編留下了這位青年。
二十年後,他成為了新的總編。這位青年叫西蒙‧福格。我們每個人本質上都是一個“商品”,商品的價值是由客戶決定的,而不是我們自己。 西蒙‧福格的「賣點」,可能是「寫作能力強」「資訊敏銳度高」等等,但客戶並不缺乏這樣的人才,而西蒙.福格隨機應變,幫助報社解決問題,最終也讓自己如願成為報社的一員。
阿里巴巴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目標,成就了無數的中小企業和創業者,而這些中小企業和創業者的成功,也成就了阿里的偉大事業。阿米巴通過「合夥制」,推進 「全員參與經營」,讓企業和員工之間從勞資對立關係轉變為並肩作戰關係,讓企業經營活力十足,實現眾人拾柴火焰高、員工人人提收益的局面。
無論是西蒙. 福格的“從客戶需求出發”,還是阿裡巴巴的“創建平臺為他人賦能”,抑或阿米巴的“轉對立為合作的管理模式”,他們都選擇了同一條通往成功的路勁:先“利他”,再“利己”,通過“利他”,成就更大的“利己”。
稻盛和夫曾說:「利己則生,利他則久。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利他是一種高級的”利己“」。所謂利他,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事情、看待事情。
佛教中提出“自利・利他”思維,表達了同一種思想境界。意思是說,為了自己獲利而採取的行動,必須同時讓對方獲利,雙方都能獲得價值,整個行為鏈才是健康、可持續的。
就如:想要觀賞到美麗的鮮花,你就得按照花的習性精心照料,想要魚兒上鉤,你就得準備它們愛吃的魚餌。然自利利他不是矛盾或相互抵觸的,並非自利充實、充足才得以言利他,亦非內聖成就才能談外王,所謂從利他中完成自利,意即透過外王來內聖,在外王中實現內聖;若以白話來說,乃在公眾事務的助人行善中淬練自己、磨練心志。
就菩薩道「悲智雙運」的理想,所重是利他與自利的統一、內修與外行的並進、入世與出世的平衡;雖然是「誠意正心」而至「治國平天下」,同時亦是透過「治國平天下」來「誠意正心」,相互之間成一和諧的循環。
有關人間的笑話。
面試官問:「兩個“月”合起來是什麼字?答對了,有關你錄取否!」
女博士胸有成竹秒答:「朋」
當場被淘汰。
女博士說:「答案不對嗎?」
面試官說:「答案是用,你答錯不能用。」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互動高境地
兩造各蒙利
結果圓滿臻
先後可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