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一步路自寬
讓人一步路自寬 文/ 劉志祥
讓人一步路自寬;
爭先徑路險阻嚐,
濃厚口味滋味短;
清淡一分自悠長。
古人曾有「退一步,路才寬坦」的警世名言留存於世,而下面這則讓路故事恰好可以視為是這則名言的一種體現。
江上有一座獨木橋,橋身狹窄,只能容一個人經過。一天,有一位紳士要過橋,他跨上橋身不久,便遇上一位孕婦迎面而來。紳士很有風度地轉身回頭就走,讓孕婦先過橋。
紳士再次過橋,走到橋中央,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體諒到樵夫肩上的擔子重,紳士不等樵夫開口要求讓路,轉頭往回走,讓樵夫先過橋。為了免得一再折回頭,紳士在橋邊等對岸的人都過了橋,才踏上去。眼看就快到達橋的另一邊,卻見到有個農夫推著獨輪車,車上堆滿了農作物,正要跨上橋。紳士雖然體諒農夫推車不易,但是自己只要再向前走幾步,便能過橋,便有禮貌地請農夫止步,對他說:「農夫先生,我已快到橋頭了,請你行個方便,讓我先過去才上橋,好嗎?」
農夫不理他,繼續向前走,走到紳士面前,兩人面對面而立,農夫見他不肯讓路,暴躁地說:「你沒看到我獨輪車上的貨物有多重嗎?你兩手空空走得輕鬆,該由你讓路才對呀!」
紳士耐心地說:「我知道你推車辛苦,只是,你只需退後幾步,讓我過了橋,你就可以通行無阻了。」
農夫堅持不退,他大聲喝道:「讓開!讓開!別耽誤了我的時間,再遲,我就趕不上集了。」
兩人都不肯讓,站在橋上,大眼瞪小眼地對峙著。這時,一條小船經過,船上坐著一位出家人。兩人不約而同要求師父為他們評理。
師父聽了他們各自的理由後,問農夫:「你是真的趕時間嗎?」農夫理直氣壯地回答:「師父,那是千真萬確的事,讓路浪費時間,我會因此趕不上集市,我的農產品就沒法賣出去,我如何過日子呢?」師父對農夫說:「如果你急著去趕集,就更應該退後幾步。讓紳士過了橋,你就能順利地過橋趕集了。如今你花在爭執、對峙的時間是不是比退幾步的時間更多上好幾倍嗎?」農夫聽師父說得有理,低頭無言。
師父轉頭對紳士道:「你說你在此之前已多次讓路給過橋的人,對嗎?」紳士自豪地說:「是的,我已充分表現紳士的風度,讓了再讓,如果要我再讓下去,我就過不了橋了。」師父笑著問:「你說再讓下去就過不了橋,那麼,現在的情形之下,你過得了橋嗎?」師父頓一頓,說:「既然已給那麼多人讓路,何不再讓一次,這樣,你就能圓滿地保持紳士的風度了,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在為別人讓路的時候,不也是給自己鋪一條路或者拓寬原來的路,從而可以令我們更方便前行嗎?
人生有如走路,總會遇到道路狹窄的地方。這時,最好停下來,讓別人先走。
只要保持這種想法,就不會對生活有那麼多抱怨了。即使終其一生讓步,也不過百步而已,對人生能造成多大的影響呢?你讓人一步,別人心存感激,也會讓你一步;這一步可能就是通向康莊大道。反之,事事不讓人,別人心懷怨懟,就會設法阻礙你;那麼即使一條大路,也會充滿險阻。
人與人之間貴乎交心,誠心換來的是真情。再者,得饒人處且饒人。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有些人真理在握,得理也讓人三分。前者往往是生活中不安定的因素,後者則具有一種天然的向心力。若是重大或重要的是非問題,值得有原則地追求真理;但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雞飛狗跳,未免太小題大作了。
別人願意和你在一起,一定是你有值得親近的特質;別人討厭你,也一定是你有讓人討厭的特質。因此,發生衝突時,不要一味地指責別人,要先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妥的地方,是否有對別人造成傷害。經常反省自己,胸懷自然寬敞。
《菜根譚》云:「爭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豔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和人爭先道路就覺得很窄,假如能退後一步讓人先走自然覺得路面寬平許多。凡是太過濃豔的味道最容易使人生膩,假如能清淡一分自然會覺得滋味歷久彌香。既是如此,我們不妨在艱難世路之中,不憂愁、不怨恨;在春風得意之時,不張揚、不忘形,時刻保持一種清明的「退」心,在不知不覺的前進之中隨遇而安,安之若素。
感謝出外人贈詩回應分享:
路窄知相讓
寸距寬百丈
禮多紛爭無
祥和利來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