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趣談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差異

 

 

 

趣談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差異 文/劉志祥

 

親不相見如何親,

 

沒一顆心怎麼愛;  

 

領導人物已無道,

 

無門可開真悲哀。

 

  簡體字,與繁體字是相對而言的,一個漢字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形體,這幾個形體筆畫多的叫繁體字,筆畫少的叫簡體字。早期的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描繪事物的形象的精細和粗略就產生了簡體與繁體的區別。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時存在繁體和簡體。繁體字是簡化字的對稱,台灣以及部份華人稱之為正體字,是漢字從古至今的標準書寫方法。
  中國於1956年開始制定和推行簡化字,簡化字在中國取得了正體字的地位。繁體字就是與簡化字相對的被簡化的漢字。除此之外,很多漢字沒有被簡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字叫作傳承字,既不是繁體字,也不是簡化字。所以,並不是現在中國使用的漢字都是從繁體字簡化而來的。

 

 我兩度赴中國旅遊,對簡體字頗不習慣,也深覺不以為然,例如:「干」字,既可以作「乾」,也可以作「幹」,實在教人困惑!返台時,便以簡體字的缺陷,略帶詼諧語調,作一首詩:「親不相見如何親,沒一顆心怎麼愛;領導人物已無道,無門可開真悲哀。」

 

 中國的「親」字,右邊沒有「見」字「亲」,親情不見了,如何相愛;愛字沒有心字「爱」,無心怎麼愛;「導」字沒有道字「导」,領導者,已無道,怪不得中國是共產獨裁國家;「開」字,沒有上頭的「門」字「开」,無門可開真悲哀。

 

  另外中國的「麵」字,就用「面」字來代替,沒有左邊的「麥」字,麵無麥,很奇怪;「飛」字(飞),只有一個翅膀,且底下沒有「升」字,戲稱為「單翅能飛」。

 

「餘」字,就是一個「余」字,沒有左邊的「食」字,什麼都不餘,什麼都不剩,只剩下我〈余〉。

 

  好笑的是「產」字,下頭沒有「生」字,是「产」,不生而產。「屍」字,裏頭沒有死,是「尸」,被戲稱「死無全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趣談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差異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