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所文化


 



 便所文化    /圖 劉志祥


便所,我常趣稱是每天做「貿易」的地方,用餐是做「進口」,上便所則是做「出口」。英、美因便所功能多元,有叫「TOILET」、「WATER  CLOSET」、「WASHROOM」、「RESTROOM」,所以在台灣有稱洗手間、化妝室、盥洗室,不過,有人將便所簡稱為「WC」,常聽到「我要去WC──CC」,甚至遊覽時常聽到遊覽車小姐說:「現在休息站休息十五分鐘,WC就在頭前,予查埔人去揪豬腸仔,查某人去落雞湯。」


追本溯源,台灣古來方便的地方,因多建於屋子側面,所以叫「廁所」;又因多以茅草搭成故稱「茅廁」、「茅房」。日治時代,台灣人與日本人稱方便的所在叫「便所」,而流傳到現在。


便所不必要豪華,但乾淨寬敞是必要的,現代化的便所,設備完善,不致臭氣沖天,但它是需要使用者共同維護,常見有一些公共便所裡面,有人亂塗鴉,或寫一些話,如「數大便是美」、「天地有正氣,廁所養臭氣;不要太用力,免得傷元氣。」讓人啼笑皆非,或有一則「俯首自忖,勿思他人長短;長並不是永恆,短也非有限。」其意頗令人玩味,這種文化,稱之另類的「便所文化」。


在台灣某風景區公共便所裡面寫著:「山好好、水好好,入門一笑無煩惱;來匆匆、去沖沖,解放之後各西東。」讓人會心一笑。高雄一家便所用具專賣店,從骨董級的夜壺、木製馬桶、到HCG阿爾卑斯系列、帝王系列、至尊系列……應有盡有,宛如一座盥洗設備的博物館。在大門貼有一對聯:「男男女女誰不坑坑座座  真真舒舒暢暢,屎屎尿尿誰不拉拉撤撤  個個乾乾淨淨」頗有新趣。有位朋友每次上便所時,都要帶報紙或一夲書進去看,我問他:「何故?」,他幽默地說:「可以『多見多聞』!」令人莞爾。


佛教將便所稱為「淨房」(乾淨之房),有潔淨之意;某深山禪寺裡,進「淨房」之前,有一聯:「得大解脫,有小便宜。」深含禪意。大家不妨從「淨房」名稱上去思維其意,共同維護這個「進去三步緊,出來一身輕」的「大解脫」之門。


 


 


 


 


 


 


 



引用網友清風草堂音樂欣賞 古箏 不了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