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



 


                                                                                          可口



 


   

        什麼都說「吃」的文化     /圖 劉志祥


    在台灣把什麼都看成吃、說成吃。的確,有一種「泛食主義」傾向。首先,人就是「口」叫人口。人口有時候也叫人丁。或者以人的私處象徵,男人叫丁,女人叫口。但不管女人男人,也都可叫人口;人既然是口,謀生也就叫「糊口」。


    台語做什麼工作,就叫「吃什麼飯」,上班叫「吃頭路」,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靠嘴吃飯」,做老師的是「吃粉筆灰」。總之,倚山吃山,倚水吃水,吃爸靠爸,吃母靠母。


    如果自己不謀生,靠積蓄過日子,就叫「吃老本」,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就叫「坐吃山空」,老本吃完,或原無老本可吃,就只好「飲西北風」。


    當然,最讓人羨慕的還是「吃公家飯」。吃公家飯的人,捧的是「鐵飯碗」, 或吃的是「大鍋飯」。鐵飯碗打不破,大鍋飯不定量,可以放開肚皮吃,不怕吃不飽。


    最讓人看不起的則是「吃軟飯」,就是靠與自己有密切關係的女人出賣色相過日子,男子漢大丈夫,原本應該「養家糊口」的,居然無賴、墮落到「吃軟飯」,豈不可恥到了極點?


    和「吃軟飯」相關的是「吃豆腐」,大體尚屬於性騷擾的擦邊球,在許多男人看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如果碰到特別潔身自愛的正派女人,也可能讓他「吃耳光」,甚至讓他「吃官司」。卽便不會「吃官司」,但一個釘子碰了回來,也是「吃癟」、「吃膨粉」,是很沒有面子的。


    有人以台語諷刺某個政黨,有毛的吃到冬蓑(蓑衣),無毛的吃到秤錘,兩跤〈腳〉吃到樓梯,四跤吃到桌櫃,吃銅吃鐵吃到アルミ〈鋁〉,無所不吃,逐項攏有趣味,實在予人氣死。


    此外, 如吃苦卡好吃補、吃碗內洗碗外,吃閒飯、吃白食、吃虧、吃重、吃力、吃不消、吃不準、吃得開、吃不完兜著走、不吃那一套,以及生吞活剝、囫圇吞棗、秀色可餐、食古不化等等,都是見慣不怪的說法。


    反正好事也好(吃好康),壞事也好(吃官司),有利也好(吃回扣),沒利也好(吃功夫),都能吃、可吃、該吃。卽使什麼都沒吃到,也是「吃」,比如「吃啞巴虧」、「吃閉門羹」、「看人透透,吃人夠夠」。


    看來,在台灣有一種「食的文化」,是歸欉好好──無剉(  


  

 


引用網友清風草堂音樂欣賞 李玲玉:東南西北風 < /embed></ 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