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懿琳與廖美玉教授


 世界第一本台灣古典文學研究的工具書問世   / 劉志祥


  成功大學教授施懿琳及廖美玉以7年合著全世界第一本台灣古典文學研究「台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明清篇」問世,此書橫跨3個世紀,詳實記載台灣古典文學發展的面貌,希望讓研究者更客觀地掌握臺灣古典文學發展,並有助於瞭解臺灣文學與周邊環境的關係,值得鼓掌稱鑽。


  「台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明清篇」厚達800頁,是第一本台灣古典文學研究的工具書,以時間為軸,分為「文人記事」、「文教記事」、「台灣大事」、「清朝大事」、「世界大事」五個欄位對照。


  這本書內容橫跨西元1651年(明朝永曆5年)到1895(清朝光緒21年),內容記載作品傳世者、重要文教事件、文化活動、台灣社會發生大事、清廷對台灣相關行政措施、世界各國重要時事與思潮、重要外交政策及重要人物著作活動。


  施懿琳表示,此書每一條資料都有標註文獻史料出處,書末還附有引用書目、文化索引、地名索引,方便查閱。


  廖美玉說,此書是以「文學的台灣」為主體,從欄位對照,可以發現朝代興衰都是以戰爭開始及結束,但文學貼近生活社會現象與生態環境,關心的對象遠超過政治。


  施懿琳認為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存在,但過去對台灣古典文學史的詮釋相當不足,此書可以更客觀全面地掌握台灣古典文學發展的全貌。


  中國文學系教授施懿琳2001年進行「全台詩」的蒐集編輯出版,感於工具書相當缺乏,才開啟 和同系 教授廖美玉合著編撰台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這本工具書。


  受限於早年國民政府堅持中國正統地位發展中國文學,台灣文學始終受到壓抑,漠視;如今,台灣文學蓬勃發展,不僅是大學學科,台南市更有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已成專門領域。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前,明朝文人沈光文在1651年從金門赴泉州途中,遇上颶風,反而到了台灣,成為第一位抵台的中國文化人,開啟台灣文學,台南縣善化鎮就有一座祭拜沈光文的廟宇。


  鄭成功收復台灣,也帶來許多明朝遺老,詩及其他文學著作開始湧現;清朝克台,台灣受到科舉文化的影響,台灣人讀起四書五經及八股文,新竹的鄭用錫就是台灣第一位進士,當時是清朝道光年間。


 「晚清時間,台灣的文學水準已和中國相去不遠」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施懿琳說,抗日英雄丘逢甲就是台灣文人的佼佼者。


  但中國文學地位始終在台灣文學之上,國民政府遷台,以中國正統地位自居,台灣文學不斷地被壓抑漠視;讓台灣人鬱卒、怨恨。1970年代,自覺的台灣文人掀起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1980年代解嚴後,台灣文學研究開始起步,1990年正式成為大學的學科,2000年政黨輪替,更掀起台灣文學熱潮,台灣文學館也在這個期間成立運作。


  施懿琳說,台灣文學以1920年為分界點,明鄭時期到1920年為古典文學,1920年後才發展出新文學。


「台灣文學的研究資料是很龐大的,不是看一下子就看完了」。施懿琳希望未來繼續完成1895年至1945年的日據篇及1945年之後的戰後篇,更歡迎新生代加入台灣文學的研究,共同為台灣文學開拓康莊大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