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選擇糊塗,不是真的糊塗         文/劉志祥

不明是非真糊塗,

明哲保身假糊塗;

真假糊塗需慎辨,

難得糊塗是正途。

    長期以來,「難得糊塗」這四個字被許多人當作處世哲學,當作座右銘,有些人也把這句話常常掛在嘴邊,有些人的家裡或辦公室牆上也掛一幅這樣的書法作品,對「糊塗」之學倍加推崇。但「難得糊塗」真的要人糊塗嗎?如果是,那就和我們經常說「明明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的理念矛盾了,到底孰對孰錯?我們今天來說說這個話題。據說「難得糊塗」四個字最初是清朝鄭板橋寫的,他為什麼要寫這句話,在什麼背景下寫的,說法較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一是自嘲說。公元1751年,鄭板橋在濰縣「衙齋無事,四壁空空,周圍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覺悵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蕭蕭,爭名奪利,到頭來又如何呢?還是糊塗一些好。」於是,他揮毫寫下「難得糊塗」四個字自勉。因此,這句話也被稱為「真乃絕頂聰明之人,吐露無可奈何之語,這是面對喧囂的人生,炎涼的世態,內心迸發出的憤激之詞。」

    二是抗議說。公元1754年秋,鄭板橋由山東范縣調任濰縣知縣,上任之日正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而欽差姚耀宗對旱情不聞不問,不管百姓死活,而是向鄭板橋索求字畫。鄭板橋就給他畫了一幅「鬼畫」,以示諷刺,姚耀宗看後勃然大怒,當場撕毀了畫,和鄭板橋翻了臉。那段時間,鄭板橋面對百姓疾苦,又無法緩解災情而心中非常著急,妻子勸他:既然這災情連皇上都不過問,你就裝糊塗嘛!鄭板橋激動地說:你可知道,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難得糊塗」一語由此而來。

    三是忍讓說。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其堂弟為了祖屋牆基與鄰居打官司,寫信請他幫忙打贏官司。鄭板橋看完信後寫下「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兩幅字,並在「難得糊塗」下加注「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在「吃虧是福」下加注「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盈於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也有人認為此詩句實為同時期的大學士張英所作,無論誰寫的,此處的「難得糊塗」都是比喻為更為聰明,難得裝一次「糊塗」,因為畢竟人世間的事,吃虧是福嘛。這可能是「難得糊塗」最恰切的詮釋。
    四是感嘆說。鄭板橋並不糊塗,他之所以感嘆「難得糊塗」,是另有苦衷。史書對鄭板橋的記載是,他其實很聰明,一點也不糊塗。並且為人作風正派,剛直不阿。所以,當他面對讒言無能為力時,才有了「難得糊塗」之感嘆,這句話的重點在一個「難」字,因為他心如明鏡,對一切是是非非看得明明白白,無法對邪惡勢力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但卻又無可奈何,所以才感覺難啊,這才有「難得糊塗」之嘆。

    綜上所述,糊塗分真假,一種是真糊塗,有些人生來愚鈍,看不清局勢,辨不明是非,糊裡糊塗地活著。另一種是假糊塗,對某些具體的事情,某些社會現象,眼裡清清楚楚,心裡明明白白,但卻無可奈何,只能由『聰明轉入糊塗』了。至於聰明的鄭板橋說出「難得糊塗」之句,究竟背後隱藏著多少無奈,我們就無法揣測了。但可以肯定,鄭板橋的這句感嘆,是古今知識分子從政,並在專制制度下腐敗政權中無法施展宏大抱負的一種抗議方式——「雅抗」。

    其實,後人對「難得糊塗」有許多種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解釋早已超出鄭板橋思維範圍了。比如把「難得糊塗」理解為對於某些錯誤行為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明哲保身;比如用此句含蓄地罵人,或暗諷某些人的圓滑不作為。再比如以此字自誇,意思是面對某些現象,自己不是不說不做,而是明白其中的潛規則,不便說,不敢做,說明自己比別人聰明,有智慧。

無論怎麼說,「難得糊塗」絕不是要人越活越糊塗,更不是鼓勵人不講原則,遇到事關國家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時裝糊塗。如果說「難得糊塗」中確實有啟人「糊塗」之意,那就是告訴人們,對於關乎個人名利之事,不必斤斤計較,寧可糊塗一點,豁達一點,忍讓一點,不必較真,畢竟人生如戲嘛。

   選擇糊塗,不是真的糊塗。只是不願計較,從而大度應對,難得糊塗,笑看世態。選擇真誠,有話直説。因為違心奉承是應付,忠言逆耳是負責。

   有關糊塗笑話,阿凱家的門鈴壞了,阿凱就打電話給水電工,請人來修理,但是阿凱已經等很久了,水電工都沒來,於是阿凱就打電話給水電工,水電工說:「我們已經派人去修理了,但是人一直按門鈴,都沒人開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志祥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